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裴氏堡

裴氏堡

在今山西垣曲县古城镇东南。《资治通鉴》: 东晋永和十二年 (356),“燕将军慕舆长卿入轵关,攻秦幽州刺史强哲于裴氏堡”。胡三省注: “永嘉之乱,裴氏举宗据险筑堡以自守,后人因而置屯戍,故堡犹有裴氏之名,盖在河东界。”


确地待考,疑在今山西省垣曲县或绛县一带。《资治通鉴》:东晋永和十二年(356年),“燕将军慕舆长卿入轵关,攻秦幽州刺史强哲于裴氏堡”,即此。


猜你喜欢

  • 肥河卫

    明永乐四年 (1406) 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东北蜚克图河流域。后废。明永乐四年(1406年)置,治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蜚克图河流域。属奴儿干都司。后废。

  • 济州河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开始在济州 (治所在今山东济宁市) 境内所开的运河,至二十年 (1283) 完成。南接泗水,北汇大清河 (今黄河),即今山东运河南起鲁桥北至安山一段的前身,惟袁口以北故道在

  • 口岸镇

    即今江苏泰兴市西北四十里口岸镇。旧名柴墟镇。宋时泰兴县尝徙治于此。明改口岸镇,置巡司于此。在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西南部。面积70平方千米。人口6.6万。镇人民政府驻口岸,人口1.4万。原名柴墟,明代因为

  • 咸塘河

    在今江苏无锡市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无锡县: 咸塘河 “南通五泻河,北入江阴界”。

  • 陇右

    ①古地区名。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相当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后汉书·西羌传》:延熹二年(159),以段颎为校尉,“时烧当八种寇陇右,颎击大破之”。唐陇右范围扩大,兼指

  • 西洋村市

    即今福建古田县东北西洋。路通屏南县。民国《古田县志》卷6:西洋村市“中有马坂街、后岗街”。

  • 中岳

    五岳之一。指今河南登封市北嵩山。《尔雅·释地》:“嵩高为中岳。”《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 均谓“中岳嵩高也”。金鹗《求古录·礼说》 指出:中岳之名,历代随帝都而移。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 减水河

    ①在今河北沧县南。《方舆纪要》 卷13沧州: 减水河在 “州南十五里。西接卫河,东达于海。宏治中开,以备卫河之泛滥。既以去海尚远,涨水往往由此决入田闾,大为民患,乃复塞之”。②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明

  • 紫阁峰

    在今陕西户县东南三十里。宋张礼 《游城南记》: “圭峰紫阁在 (终南山) 祠之西,圭峰下有草堂寺。唐僧宗密所居,因号圭峰禅师。紫阁之阴即渼陂。” 杜甫诗 “紫阁峰阴入渼陂” 指此。

  • 西谷水

    ①即今四川青川县南之青川河。《水经·漾水注》:“白水又东南, 与西谷水相得。水出西溪,东流径白水城南,东南入白水。”②即今甘肃礼县东北峁水河。又名杨廉川水。《水经·漾水注》:“杨廉川水出西谷,众川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