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庙冈
在今江苏宝应县西。《清 一统志·扬州府》: 褚庙冈 “在宝应县西百里。东西六里,南北一里。旧筑大堰于此,以蓄洩白水塘之水”。
在今江苏省洪泽县东南。旧有大堰,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曾议修复此堰以蓄泄白水塘之水。
在今江苏宝应县西。《清 一统志·扬州府》: 褚庙冈 “在宝应县西百里。东西六里,南北一里。旧筑大堰于此,以蓄洩白水塘之水”。
在今江苏省洪泽县东南。旧有大堰,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曾议修复此堰以蓄泄白水塘之水。
在今贵州镇远县东半里。《明史·地理志》镇远府镇远县:“东有中河山, 以两水夹流而名。”《方舆纪要》卷122镇远县:中河山“元置镇远军民总管府, 以授田氏,治中河山上,即此”。
①春秋战国时巴国别都。在今四川丰都县。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 后治阆中。”《水经·江水注》:江水“东历平都,(东望)峡对丰民洲,旧巴子别都也”。东汉永元二年
在今四川安县西。《清一统志·绵州》:茶坪河 “在安县西。《旧志》: 源出县西北千佛山,东南流七十里至县西南合苏包河,又东南二十里入绵州界,至州南合涪江”。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东北。《方舆纪要》 卷76江夏县: 梁城山 “在城东北十六里。《志》云,梁武帝尝筑城屯军于此”。
唐、五代方镇名。唐光化三年 (900) 升桂管都防御观察招讨处置等使置,治所在桂州 (今广西桂林市)。北宋初废。唐、五代方镇名。光化三年(900年)升桂管经略使置,治桂州(今广西桂林市)。北宋初废。
即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北墟沟镇。《方舆纪要》 卷22海州: 墟沟营 “在州东北。《舆程记》: 州东北六十里至塔儿湾,又北三十里为南城,又北三十里为大村,又东北三十里即虚沟营也。又三十里渡海岛,为海州北出山
在今四川汶川县(威州镇)西南四十里飞沙关。《新唐书·地理志》:石泉县有石纽山。《舆地纪胜》卷152石泉军:石纽山,“《志》云:石纽山‘禹之所生也’。《华阳国志》云:‘夷人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畏禹之
①秦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六合县北。西汉初为侯国,后仍为县,属临淮郡。东汉属广陵郡。西晋为堂邑郡治。东晋安帝时废。南朝梁复置。隋开皇四年 (584) 废入六合县。②隋开皇六年 (586) 置,属屯
即都江堰。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上。《宋史·河渠志》: “岁作侍郎堰,必以竹为绳,自北引而南,准水则第四以为高下之度。江道既分,水复湍暴,沙石填委,多成滩碛。岁暮水落,筑堤壅水上流,春正月则役工浚治,
在今河北景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3景州:千顷洼在“州东北三十里。地卑衍, 旧为钟水处。明宣德中,大河北决, 自德州溃入境内,居民危迫,州臣刘深开渠导入此洼,水害遂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