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道
1913年由海东道改置,属甘肃省。治西宁县(今青海西宁市)。辖境约当今青海门源、大通、湟源、贵德、贵南以东,贵南、同仁以北地区。1927年废。
1914年6月由海东道改名,治西宁县(今青海西宁市)。属甘肃省。辖西宁、大通、碾伯、循化、贵德、巴戎、湟源等县。辖区约相当今青海省东北部门源、大通、湟源、贵德、贵南、同德等县以东,西倾山、大夏河以北地区(临夏、夏河两市县除外)。1926年废。
1913年由海东道改置,属甘肃省。治西宁县(今青海西宁市)。辖境约当今青海门源、大通、湟源、贵德、贵南以东,贵南、同仁以北地区。1927年废。
1914年6月由海东道改名,治西宁县(今青海西宁市)。属甘肃省。辖西宁、大通、碾伯、循化、贵德、巴戎、湟源等县。辖区约相当今青海省东北部门源、大通、湟源、贵德、贵南、同德等县以东,西倾山、大夏河以北地区(临夏、夏河两市县除外)。1926年废。
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南。《水经·河水注》 引阚骃 《十三州志》: 雷首山“一名独头山,夷齐所隐也”。
在今江西井冈山市(茨坪)东南三十里。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是通往遂川县的交通要冲。遂川县反动地方武装曾数次率部侵扰,都被击退。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茨坪东南约15千米。海拔600多米。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
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北四十里宫山侧。《方舆纪要》卷31新泰县“东平阳城”条下:“《志》云,县西北四里有东西侯城,相传汉武所筑。”(按,《纪要》作“县西北四里”,误。据光绪《山东通志》卷35,应是“县西北四
即紫荆关水。源于今河北易县西南, 自紫荆关南流入白涧水。《水经·易水注》:子庄溪水“北出子庄关,南流径五公城西,屈径其城南,其水东南入于易水”。即此。
①西魏末改犍为县置,属灵石郡。治所即今四川彭山县。《旧唐书·地理志》 彭山县: “隆山郡以界内有鼎鼻山,地形隆故也。” 北周为隆山郡治。隋属隆山郡。唐武德元年 (618) 属陵州,贞观元年(627)
亦名树枝河。即今新疆和田、策勒二县境之玉龙喀什河。《魏书·西域传》: “于阗城东三十里有首拔河,中出玉石。” 唐杜祐《通典》 卷192:“首拔河,亦名树枝河。或云即黄河也。北流七百里入计戍水,一名计首
在今福建仙游县东南四十二里枫亭镇锦岭。蔡襄 (1012—1067) 字君谟,仙游人。进士出身,历任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福建转运使、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和开封、福州、泉州等地郡守。工书法,为
即越王山。在今福建长乐市东北三十里。《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越迁山 “一名越王山”。
一名乌伤溪水。又名东江。在今浙江义乌市境。《方舆纪要》卷93东阳县:东阳溪“出大、小盆山,屈曲流二百里,始至此,俗谓之河埠,西入义乌县境,至培磊市与画溪合流”。
西汉置,属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内丘县西十里。东汉属赵郡。三国魏属赵国,西晋后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复置,迁治今内丘县,属南赵郡。北周属襄国郡。隋开皇初改名内丘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内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