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晃山
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西南。《元和志》卷30卢阳县:晃山“山出丹砂”。《清一统志·沅州府一》:西晃山“自麓至顶可二十里,中有一涧横断之,亘以石梁,曰仙人桥,长百尺。顶上有洞,曰雷公洞,声殷殷出其间,遇者怖甚。半山有洞三,曰三鬚洞,曰镜钹洞,曰沈家洞。洞水喷出,汇为溪流曰石桥溪”。
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西南。《元和志》卷30卢阳县:晃山“山出丹砂”。《清一统志·沅州府一》:西晃山“自麓至顶可二十里,中有一涧横断之,亘以石梁,曰仙人桥,长百尺。顶上有洞,曰雷公洞,声殷殷出其间,遇者怖甚。半山有洞三,曰三鬚洞,曰镜钹洞,曰沈家洞。洞水喷出,汇为溪流曰石桥溪”。
即今新疆伊吾县东北淖毛湖乡。清光绪《哈密直隶厅乡土志》: “沁城东去百余里名东山,皆回部缠种居于此。又东去四站名淖光湖,是回部畜牧大草厂。”
1914年以丹东、巴底、巴旺三土司地置,属川边道。治所即今四川丹巴县。任乃强《西康图经》(地文篇)《正释·七十九·西康三十六县名义》:丹巴“包括丹东、巴底、巴旺三土司,与明正土司属鲁密二十四村,及旧屯
在今贵州镇远县西十里。《清一统志·镇远府》:西峡山“路通偏桥,岩石奇胜”。
唐乾元元年 (758) 置,为昌州治。治所在今四川大足县西南五十里高升乡太和村。一说在今大足县东南。《舆地纪胜》 卷161昌州: 静南县 “地名静南坝,因以为县名”。北宋初废。古县名。唐乾元元年(75
又作霍洛海、华诺辉。即今新疆昭苏县东上洪纳海。《清一统志·伊犁》: 和纳海台在 “博尔台西南一百里”。后移至今昭苏县东郊。
在今河南沁阳市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49怀庆府河内县:十二回山“山麓旋绕,凡十二回”。
一名晓羊江。在今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北五里。下流入乌江。《清一统志·思南府》 引《贵州通志》: “其水发源不广,由山谷溪流所聚,至隘溪渡,汇丰乐河。或云源出华盖山,东北流入乌江。”
即菀水。在今河南浚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6浚县: 宛水在 “县西南六十里。《水经注》: 淇水南历枋堰,又东有宛水合焉。其上流有五水分流,世号五穴口。今并为二水,一为天井沟,一分为蓼沟,东入白祀陂,又
①战国末蜀王封其弟葭萌为苴侯,命其食邑为葭萌。即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周慎王五年 (前316),秦张仪等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即此。秦灭蜀后置葭萌县。②在今
清雍正二年(1724)改甘州卫置,属甘肃省。治所在张掖县(今甘肃张掖市)。辖境相当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山丹、民乐、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及青海祁连县地。1913年废。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甘州左、右二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