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象州

象州

隋开皇十一年 (591) 置,治所在桂林县(今广西象州县东南上古城村)。《新唐书·地理志》象州: “以象山为州名。” 大业二年 (606) 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治所在武德县 (今象州县西北三十里),贞观十三年 (639) 徙治武化县 (在象州县东北)。天宝元年 (742) 改为象山郡,乾元元年(758) 复为象州。辖境相当今广西象州、武宣等县地。大历十一年 (776) 移治阳寿县 (今象州县)。南宋景定三年 (1262) 徙治来宾县蓬莱镇 (今来宾县东南蓬莱州)。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为象州路,治所还治阳寿县 (今象州县)。大德后复降为象州,属广西路。明洪武二年 (1369) 省阳寿县入州,属柳州府。1912年改为象县。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治桂林县(今广西象州县东南上古城)。因界内象山得名。大业二年(606年)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治武德县(今象州县西北)。贞观十二年(638年)移治武化县(今象州县东北),大历十一年(776年)移治阳寿县(今象州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象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象州。辖有今象州、武宣两县地。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又移治来宾县(今广西来宾市东南旧来宾)。辖境又增今来宾市东部地。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象州路,大德后仍降为象州,治所复移还阳寿县(今象州县)。1912年降为象县。


猜你喜欢

  • 原乡县

    东汉中平二年 (185) 分故鄣县置,属丹阳郡。治所在今浙江长兴县南。以县在山中高原而名。三国吴属吴兴郡。隋开皇九年 (589) 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绥州。武德七年 (624) 又废。

  • 风岩

    在今四川高县东南。清同治《高县志》卷6:风岩“与大寺顶相对, 屹立千仞, 中有鸟道。上系官山,纵横二十余里。同治间,滇匪(指李永和义军)滋扰,平寨土人集团御贼于此,贼不敢上”。

  • 县

    即县。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 卷29: “ ‘’ 不成字, 当作 ‘’。 说文: ‘, 巨鹿县,从邑,枭声。’ 汉志作 ‘郻’,‘郻’

  • 巴东属国

    东汉建安六年(201)置,治所在涪陵县(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彭水、酉阳、黔江、石柱、武隆等县及长江以东以南地。二十一年(216)刘备改为涪陵郡。东汉建安六年(201年)刘璋分巴

  • 河南县

    ①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涧水东岸。西汉属河南郡。西晋末废。东晋义熙末复置,北魏太和中属河南尹。东魏天平初改属新安郡,二年 (535) 改名宜迁县,为河南郡治。北周复名河南县。大业初徙治东

  • 冯焕阙

    在今四川渠县东北土溪乡西北赵家坪(碑亭村)。据《后汉书·冯绲传》 载:焕在安帝时为幽州刺史,建光元年(121)被陷下狱,其后事虽辨明, 已病死狱中。安帝“赐钱十万, 以子为郎中”。此阙当建于建光元年或

  • 滦平支线

    自今河北滦平县东北双头山,东北至承德市西北大庙。长22.6公里。为锦古铁路支线。日伪于1942年建成。1945年拆除。

  • 洛水桥

    在今陕西大荔县西南洛水上。《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 (445),拓拔焘攻盖吴,“南如汾阴济河,至洛水桥”。即此。在今陕西省大荔县南洛水上。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攻卢水胡盖吴,自汾阴济

  • 布山

    即瀑布山。在今山东肥城市东南三十一里。唐李白《赠别王山人归布山》之“布山”即此。

  • 始兴大江

    即今广东韶关市东江与溱水 (今武江)合流后之北江。《水经·溱水注》: “东溪亦名东江,又曰始兴水。……东汉又西注于北江,谓之东江口。溱水至此,有始兴大江之名。” 《元和志》 卷34浈阳县: “溱水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