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阳县
南朝宋泰始三年(467)改浈阳县置,属始兴郡。治所在今广东英德市东翁水北。南齐复改浈阳县。隋开皇十年(590)又改为贞阳县,属广州。十六年(596)废入曲江县。唐初复置,移治今英德市。贞观元年(627)又改为浈阳县。
古县名。南朝宋泰始三年(467年)改浈阳县置,治今广东省英德市东翁水北。属始兴郡。南朝齐复改为浈阳县。隋开皇十年(590年)又改名贞阳县,属循州。十六年废。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移治今英德市。贞观元年(627年)复名浈阳县。
南朝宋泰始三年(467)改浈阳县置,属始兴郡。治所在今广东英德市东翁水北。南齐复改浈阳县。隋开皇十年(590)又改为贞阳县,属广州。十六年(596)废入曲江县。唐初复置,移治今英德市。贞观元年(627)又改为浈阳县。
古县名。南朝宋泰始三年(467年)改浈阳县置,治今广东省英德市东翁水北。属始兴郡。南朝齐复改为浈阳县。隋开皇十年(590年)又改名贞阳县,属循州。十六年废。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移治今英德市。贞观元年(627年)复名浈阳县。
又作峰子岭。在今广西灵山县西北。唐贞观十年(636)移南宾县治于丰子岭南。古山名。又作峰子岭。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西北。唐贞观十年(636年)移南宾县治于丰子岭南。
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北十九里。《汉书·卫青传》:“元封五年,青薨,谥曰烈侯。……上乃诏青尚平阳主,与主合葬,起冢象卢山云。”颜师古注:“在茂陵东,次去病冢之西,相并者是也。”
①在今福建泉州市东北。《方舆纪要》卷99泉州晋江县:万安砦“在府东北洛阳桥傍,与惠安县分界处。(明)嘉靖中置”。②北宋崇宁四年(1105)置,属平州。治所即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富禄乡梅林村。明于此
①南齐置,属义安郡。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后废。②西魏改穰县置,属归义郡。治所在今湖北南漳县东北。北周属武泉郡。隋属襄阳郡。唐属襄州。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为中庐县。③隋义宁二年(618)改义城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淮阳县置,属象州。治所在今广西象州县西南。大业初废入阳寿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淮阳县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西南。属桂州。大业初废。
北魏初置,属灵丘郡。治所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南。北齐废。古县名。北魏置,治今山西省浑源县东南。属北灵丘郡。北齐省。
简称东川。唐方镇名。至德二年 (757)分剑南节度使东部地区置,治所在梓州 (今四川三台县)。辖境多有变动,主要领有梓、遂、绵、普、陵、泸、荣、剑、龙、昌、渝、合十二州,约当今四川盆地中部涪江流域以西
亦作苻关、符关。西汉置,即今四川合江县。《史记· 西南夷列传》: 建元六年 (前135),“乃拜 (唐) 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笮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即此。
在今四川汉源县大渡河南。《寰宇记》 卷77通望县: 通望山 “自大渡河南与众山相连入嶲州”。《方舆纪要》 卷73黎州守御千户所 “试剑山”条下: “通望山在大渡河南三十里。与众山相连,入嶲州界。唐以此
在今湖南慈利县西南。《水经·澧水注》:“澧水又东,九渡水注之。水南出九渡山,山下有溪,又以九渡为名。……九渡水又北流注于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