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山
在今陕西城固县北三十里。《水经·沔水注》: “壻水南历壻乡溪,出山东南流,径通关势南。山高百余丈,上有匈奴城,方五里,浚堑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 《舆地纪胜》 卷183兴元府: 通关山 “在城固县北壻水之南”。
在今陕西城固县北三十里。《水经·沔水注》: “壻水南历壻乡溪,出山东南流,径通关势南。山高百余丈,上有匈奴城,方五里,浚堑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 《舆地纪胜》 卷183兴元府: 通关山 “在城固县北壻水之南”。
即高鱼。在今山东郓城县北。《资治通鉴》:唐乾宁二年 (895),“朱全忠遣其将朱友恭围兖州,朱瑄自郓以兵粮救之,友恭设伏,败之于高梧”。胡三省注: “高梧,即春秋鲁国之高鱼。”
即今安徽庐江县南黄泥镇。清光绪 《庐州府志》 卷3庐江县: 黄泥河镇在 “县南三十五里”。
又名石头城、酒城、坛城。在今江苏吴江市北。《太平御览》 卷74引 《吴地记》 曰: “坛塘,一名陌城。夫差十二年,既杀子胥,后悔之,与群臣临江作塘,创设祭奠,百姓因以立庙。”
隋大业初改招义县置,属钟离郡。治所在今安徽明光市东北六十里女山湖镇(原名旧县)。唐武德七年(624)改为招义县。古县名。隋大业元年(605年)改招义县置,治今安徽省明光市东北旧县。属钟离郡。唐武德三年
即今台湾省高雄市北左营区。原名兴隆庄。郑氏治台时军队在此屯垦,称为左营。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于此置凤山县。乾隆五十三年(1788)凤山县迁治埤头(今高雄县)。1945年于此设左营区。
在今贵州平坝县南五里。《方舆纪要》 卷123平坝卫: 袈裟岩“削壁千仞,如展袈裟。其相接者又有包玉岩”。
①在今江西泰和县城西。《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泰安县:秀溪“在县城西。又西里许曰文溪,相对者曰武溪,下流俱注于赣江”。②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西北。北流至湖南江永县入龙虎河,西入广西恭城县为恭城河,注
又名朝日坛。在今北京市朝阳区日坛路东侧。明嘉靖九年(1530)建,为明、清帝王春分日祭大明神(太阳)之地。现为日坛公园。
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南七十六里余杭镇南。宋《乾道临安志》 卷2: “南荡巡检司寨,在钱塘县界。”《方舆纪要》 卷90杭州府: 南荡 “地近南湖,宋绍兴三年置孳生马监于余杭南荡诸乡,乾道四年废南荡监,以田还
南朝梁大同中置,属巴州。治所在永康县(今四川达县西北七十五里桥湾乡)。辖境相当今四川达县西北地及平昌县东南地。北周天和二年(567)为万州治。隋开皇三年(583)废。南朝梁大同中置,治永康县(今四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