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邓公山

邓公山

又名银山或银峰山。在今江西德兴市东。《舆地纪胜》卷23饶州:邓公山“本名银山,因邓远为场,改今名”。《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银山“在德兴县东三里。一名邓公山。山出银,唐总章初置场。至宋天圣间,山穴倾摧,而银课未除,范仲淹守郡,请罢于朝。因有诗云:三出专城鬓如霜,一封奏罢邓公场”。


即“银山(2)”。


猜你喜欢

  • 汧县

    周时为秦汧邑,襄公二年(前776)建都于此。春秋时秦宁公二年(前714)徙都平阳后置为县,治所在今陕西陇县东南三里。秦属内史。汉属右扶风。西晋属扶风郡。北魏改名汧阴县。古县名。秦置(一说西汉置),治今

  • 南旺湖

    在今山东汶上县西南。约即 《水经·汶水注》 之茂都淀,为汶水所潴,后渐浅涸。明永乐中重修会通河,筑戴村坝,遏汶水西南流至南旺高地,围堤为湖,称为水脊,分南北流入会通河,规定七分向北,三分向南。湖初置时

  • 金沙渡

    在今江西贵溪县西北信江北岸。南宋范成大 《骖鸾录》: 乾道癸巳岁 (1173),“过贵溪县宿金沙渡,去县数里有桃花台”。在今江西省贵溪市西。南宋属信州。乾道中范成大去岭南,途经此地。

  • 广仁城

    一名乌克尔博罗素克。俗呼大芦草沟。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建。为伊犁九城之一。在今新疆霍城县北六十里芦草沟镇。伊犁九城之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北境。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于伊犁河北岸

  • 障水堤 (隄)

    在今河北景县旧城外。《方舆纪要》卷13景州: “ 《志》 云: 州昔当大河之冲,地平土疏,无冈陵之阻,往往决溢为患,因于城外三里,周回筑堤,恃以为固。”

  • 破釜塘

    即今江苏西部洪泽湖。《清一统志·扬州府一》 引 《元和志》: 白水陂 “在宝应县西八十里。邓艾所作,与安徽破釜塘相连……隋大业末,破釜塘坏,水北入淮,于是白水塘亦坏”。《方舆纪要》 卷21盱眙县: 洪

  • 蓬多城

    即今西藏林周县驻地旁多。《清一统志·西藏》 卫地诸城: 蓬多城 “在喇萨东北一百七十里”。藏语意为 “普央岗钦” 山的岔口。1960年与林周宗合并设林周县。又作盆多城。清康熙间置,在今西藏自治区林周县

  • 崇明县

    明洪武二年 (1369) 改崇明州置,属扬州府。治所在东沙 (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八年(1375) 改属苏州府。永乐十九年 (1421) 迁县治于故城北十里秦家符。弘治十年 (1497) 改属太仓州

  • 逡道县

    即东晋侨置逡遒县。治所在今安徽宣州市东北六十里。《宋书·州郡志》: “逡道令,汉作逡遒,晋作逡道,后分芜湖为境。”

  • 南浦驿

    明置,属南昌县。在今江西南昌市西南桥步门外。《清一统志 ·南昌府二》: 南浦驿 “在南昌县西南广润门外。有驿丞。旧有递运大使,今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