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山
初名力士山,亦名石印山。在今江西波阳县西北鄱阳湖中。唐改今名。《方舆纪要》 卷85饶州府鄱阳县: 鄱阳山 “俗相传谓之石印,即鄱阳山是也”。
初名力士山,亦名石印山。在今江西波阳县西北鄱阳湖中。唐改今名。《方舆纪要》 卷85饶州府鄱阳县: 鄱阳山 “俗相传谓之石印,即鄱阳山是也”。
①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4定州: “陵山在州西六十里。上多古帝王陵冢,因名。其相峙者曰庐山、飞山。”②在今河北满城县西南三里。《方舆纪要》 卷12满城县: 陵山 “山不甚高,相传古帝王
元至元二十九年 (1396) 置,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东南一百里。明初废。元置,治今贵州省罗甸县东北。属八番顺元宣慰司。辖境相当今贵州省罗甸、惠水等县一带。明初废。
在今安徽青阳县东北。《清一统志·池州府一》:二十四湖“在青阳县东北二十里。夏秋潮涨,汪洋千顷,冬春则涸,连亘平野。旧属大通河泊所”。在今安徽省青阳县东北。夏秋涨潮时湖面可达千顷;冬夏则涸,连亘平野。今
东魏武定七年 (549) 置,属沭阳郡。治所当在今江苏沭阳县地。南朝陈太建五年 (573) 省入怀文县。
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溶江北岸福禄乡。清光绪 《广西舆地全图》 怀远县图: 西北有福禄塘。
1941年8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原长清县析置,治长清 (今山东长清县)。1946年3月复名长清县。旧县名。山东抗日根据地设。1941年由长清县析置,治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城关镇。1946年仍并入长清县。
即今黑龙江省木兰县北白杨木河。源出县东北,南流入松花江。《金史·太祖纪》: 收国二年 (1116) 九月 “乙巳,南路都统斡鲁来见于婆卢买水。始制金牌”。清称布雅密河。
元初置,属中书省。治所大同路 (治今山西大同市)。辖境相当今山西及内蒙古河套至集宁市一带。明洪武二年 (1369) 改为山西等处行中书省,移治所太原府 (今山西太原市)。元置,治大同路(今山西大同市)
古称鹊头戍。唐置镇,属南陵县。在今安徽铜陵县北十里长江中鹊头山上。《新唐书·地理志》 南陵县: “有鹊头镇兵。” 《元和志》 卷28南陵县: 鹊头镇 “在县西一百一十里。即春秋时楚伐吴,败于鹊岸是也。
明置,在今四川广元市北。《方舆纪要》 卷68广元县: 望云关 “在县北五十五里。山势高耸,与云霞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