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宝山
在今江西铅山县南。《寰宇记》 卷107信州铅山县: “又有铜宝山,连桂阳山,出铜。” 《清一统志 ·广信府一》: 铜宝山 “在铅山县西南七里。旧名杨梅山,一名七宝山。下有银平坑,石窍中胆泉涌出,浸铁成铜。天久晴,有矾可拾。宋建隆三年置铜场,久废”。
古山名。又称七宝山、杨梅山。在今江西省铅山县西南。因产铜而得名。北宋建隆三年(962年)于此山置铜场。
在今江西铅山县南。《寰宇记》 卷107信州铅山县: “又有铜宝山,连桂阳山,出铜。” 《清一统志 ·广信府一》: 铜宝山 “在铅山县西南七里。旧名杨梅山,一名七宝山。下有银平坑,石窍中胆泉涌出,浸铁成铜。天久晴,有矾可拾。宋建隆三年置铜场,久废”。
古山名。又称七宝山、杨梅山。在今江西省铅山县西南。因产铜而得名。北宋建隆三年(962年)于此山置铜场。
元初升鸣沙县置,属宁夏府路。治所即今宁夏中宁县东北鸣沙镇。明洪武初废。元初升鸣沙县置,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东鸣沙镇。后属宁夏路。明初废。
即今上海市松江县东北沙冈。《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华亭县:沙冈“与竹冈、紫冈为三冈之一,相去四、五里。自府至上海必由之道也”。
故址在今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玛琅北部。13世纪初为新柯沙里国之都城,至13世纪末为满者伯夷国所并。《元史·外国列传·爪哇》:“(八节涧)上接杜马班王府,下通莆奔大海,乃爪哇咽喉必争之地。”
1944年5月由沂水、蒙阴二县析置,治南麻(今山东沂源县)。据《山东省行政区划资料汇集》:“因系沂水之发源地,故名沂源。”在山东省中部。属淄博市。面积 1635.66 平方千米。人口55.4万。辖6镇
①即今云南宾川县南三十里铁城。《方舆纪要》 卷116大姚县: 铁索箐 “在县西北。逶迤千里,山河水隈,谿径深险,夷人每聚于此,恃险出没,剽掠几百余年。万历初,铁索箐力些夷叛,抚臣邹应龙讨之,七十二村悉
一名江南桥。即今福建福州市中洲与南台岛间的中洲桥。明王应山《闽都记》卷14:江南桥“在盐仓前,俗呼中洲桥, 又名小桥,与万寿桥接,其长减万寿之半”。《清一统志·福州府二》:中洲桥“在闽县万寿桥之南,
在今安徽祁门县西南南宁河上。《新唐书·地理志》 祁门县: “西南十三里有阊门滩,善覆舟。旻开斗门以平其隘,号路公溪。后斗门废。” 《寰宇记》 卷104祁门县: 阊门滩 “在县西南一十里。夹滩两岸有大坛
清初改龙潭宣抚司置,属散毛宣抚司。治所在今湖北咸丰县北二十里龙潭司乡。雍正十三年(1735)废。明龙潭安抚司,清称龙潭土司。治今湖北省咸丰县西北。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
西汉置,为真番郡治。治所即今朝鲜黄海南道信川郡西湖里。始元五年 (前82) 属乐浪郡,为南部都尉治。西晋改为南新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朝鲜黄海道信川郡北西湖里。为乐浪郡南部都尉治。西晋改名南新县。
南齐置,为百梁郡治。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隋开皇初废。古县名。南朝齐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为百梁郡治。梁、陈间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