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石山
①亦名峒石山。在今广东阳春市北。《舆地纪胜》 卷98南恩州: 峒石山 “在阳春。岩石幽邃,内有古佛像。咸平二年诏赐太宗皇帝御书,藏于石室。胡铨有诗”。《清一统志·肇庆府》: 铜石山 “在阳春县北七十里。……《旧唐志》: 铜陵县有铜山,盖即此”。
②在今广西北流市东十五里。《寰宇记》 卷167陆川县: “铜石山,上有铜湖,出硃砂水银。” 《方舆纪要》 卷108北流县: 铜石山 “峰峦秀丽,山顶宽平。旧产水银硃砂”。铜石岭海拔421.9米。1966年于此发现汉至唐代的冶铜遗址。
①亦名峒石山。在今广东阳春市北。《舆地纪胜》 卷98南恩州: 峒石山 “在阳春。岩石幽邃,内有古佛像。咸平二年诏赐太宗皇帝御书,藏于石室。胡铨有诗”。《清一统志·肇庆府》: 铜石山 “在阳春县北七十里。……《旧唐志》: 铜陵县有铜山,盖即此”。
②在今广西北流市东十五里。《寰宇记》 卷167陆川县: “铜石山,上有铜湖,出硃砂水银。” 《方舆纪要》 卷108北流县: 铜石山 “峰峦秀丽,山顶宽平。旧产水银硃砂”。铜石岭海拔421.9米。1966年于此发现汉至唐代的冶铜遗址。
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置,属建昌卫。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巴汝乡西南雅砻江东岸打罗村。后废。
①即小沈水。在今辽宁沈阳市南部。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25:小沈水在“(承德县)城南四里。俗名五里河,自东关观音阁东泉眼发源。一曰万泉河,至骡子圈南入浑河”。②在今海南省琼海市南。《明史·地理志》琼
在今福建连城、上杭二县之间。《清一统志·汀州府》: 垂珠岭 “在连城县南百里,接上杭县界。宋建炎二年,文天祥自汀州移屯漳州,过此岭,回顾垂涕,居民表以此名”。
即今江苏泰兴市南七圩镇。七圩港由此西出通大江。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作“七圩市”。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升瑞州置,治所在高安县 (今江西高安市)。辖境相当今江西宜丰、上高、高安等市县地。明洪武二年 (1369) 改为瑞州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瑞州为路,属江西行省。治
北魏太安二年 (456) 置,为代名郡治。治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后废。
在今河北大名县南旧治乡。北宋政和六年(1073) 移大名县于此。金废为镇。明永乐九年(1411) 复为大名县治。清乾隆二十三年 (1758) 废为镇。
①在今辽宁盖州市南浮渡河北岸。明《辽东志》卷1盖州卫:石棚山在“城东南一百四十里”。清康熙《盖平县志》卷上:石棚山在“城南九十里。上有石棚,可容数人”。石棚属“巨石文化”遗迹,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器
古九河之一。在今河北东光县东南。《尚书· 禹贡 》 疏: “胡苏,其水下流,故曰胡苏。胡,下也,苏,流也。” 《汉书· 沟洫志》: “许商以为古说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界中
在今浙江杭州市。《汉书·地理志》 会稽郡钱唐县: “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杨守敬 《汉书地理志补校》 云: “武林水即钱塘江。” 吴卓信 《汉书地理志补注》,钱坫、徐松《新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