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长城

长城

①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于险要之地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前656),楚国“方城以为城”,长城始见记载。战国时齐、楚、魏、燕、赵、秦和中山等国相继兴筑。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 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 自洪武至万历年间,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称为“边墙”。宣化、大同二镇之南,直隶、山西界上,并筑有内长城,称为“次边”。总长6700公里,大部分至今基本完好,为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

②指楚国方城遗址。在今河南叶县西。《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叶县:“有长城,号曰方城。”《水经·��水注》:“盛弘之云,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

③在今山东平阴县东,东至海。《战国策·秦一》:齐有“长城巨防, 足以为塞”。《史记·楚世家》:“还盖长城以为防。”《正义》引 《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又引《括地志》云:“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太山北冈上,经济州淄川,即西南兖州博城北,东至密州琅邪台入海。”

④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北二十五里,战国燕、赵分界处。《水经·易水注》:“易水又东流,屈径长城西。”又《资治通鉴》:五代晋开运三年(946),李守贞奏:大军“与契丹千余骑遇于长城北”。即此。


(1)(1)春秋战国时各国为相互防御,各在形势险要之地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前656年):“楚国方城以为城。”长城之筑,始见记载,北起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南,南至泌阳县东北。战国时楚、齐、魏、燕、赵、秦和中山等国相继兴建,楚将方城向西展筑,循伏牛山脉,折南至邓州市北。齐长城西起今山东省平阴县北黄河东岸,东经泰沂山区,直达胶南市小朱山海边,济南、莱芜、泰安等市尚存遗迹。魏长城有西、东两条,西长城遗迹南起今陕西省华阴县西南,北过渭河,沿洛河东岸,东北至韩城市南黄河西岸;东长城北起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抵郑州市南。燕南长城北起今河北易县西南,东南沿瀑河、大清河北岸,达大城县西南,徐水县瀑河上游尚有遗迹。赵南长城西起今河北省武安市西南,东南沿漳水北,东至肥乡县南,临漳、磁县一带尚有遗迹。中山长城一说疑在今河北省新乐市境,一说在河北、山西二省交界恒山及以南太行山一线。燕、赵、秦为防御东胡、匈奴,在北边修筑长城。燕北长城西段遗迹即逶迤于河北张北县、沽源县北“二道边”,内蒙古赤峰市南“赤南长城”,东段自今辽宁省辽河北南折,南越鸭绿江,至朝鲜清川江北海边。赵北长城遗迹有南北两段,北段傍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西段狼山,南段沿乌拉山麓及大青山南麓。秦长城遗迹西起今甘肃省岷县,东北达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西南黄河侧畔。(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北御匈奴,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西起今甘肃省岷县,东北向濒黄河南岸,又北即逶迤于内蒙古商都县北至河北省康保县南之“成吉思汗长城”,围场县之北线长城,赤峰市北“赤北长城”,至于辽东,仍战国燕北长城,惟南伸至朝鲜清川江之南海边。(3)西汉武帝为防御匈奴,建筑长城,称为“边塞”,“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汉书·匈奴传》)。北和东北边悉仍秦代长城之旧,阴山之北建成外长城并列两条,蜿蜒于蒙古高原上,北长城直至阿尔泰山脉中,南长城转向西伸至内蒙古额济纳旗。兴筑河西三条边塞:从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北至酒泉市;自酒泉市沿北大河、疏勒河,西至敦煌市玉门关;自索果诺尔南沿弱水两岸。敦煌以西则筑亭燧,东起玉门关,西至新疆罗布泊北岸、孔雀河末流;汉昭帝、宣帝并筑亭燧西移,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鲁克塔格山南麓、孔雀河北岸,西北至库车县西北。西河、上郡、北地三郡沿边亦建塞筑障,在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西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西南,宁夏回族自治区陶乐县西南、灵武市东长城一线。(4)北魏防御柔然,筑长城东起今河北省赤城县,西达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东北。东魏防御西魏,筑长城西起今山西省静乐县,东北至宁武县东北。北齐防御突厥,筑长城南起今山西省代县西北、北至五寨县北;又自保德、河曲县间,东经北京市昌平区居庸关南口,直至河北省山海关附近;重城西起山西省偏关县东,东至繁峙县平型关东北。北周防御突厥,筑长城西起今山西省代县北雁门关,东抵河北省昌黎县北碣石。(5)隋代防御突厥、契丹,筑长城西起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东达山陕间黄河;西起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达山西省浑河、河北省山海关一线。(6)金代防御蒙古,修筑长城,称为“界壕”。参见“金界壕”。(7)明代为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自洪武至万历,前后经历二百多年,基本完成长城修筑工程,东起鸭绿江边虎山南麓,西抵嘉峪关,全长6300千米,其中鸭绿江边至山海关,至今大部已毁坏,山海关至嘉峪关,保存较为完整。宣化、大同两镇之南,直隶、山西界上,并筑有内长城,称为“内边”,其北边墙,称为“外边”。居庸关为京都西北门户和屏障,周围十三里余,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山海关为东边重关,周八里余,城墙高10米,厚15米,顶厚12.34米,女墙高1.1米。嘉峪关为西端重关,周围640米,城墙高9米,厚6.6米,顶厚2米。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建筑之一。为世界文化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在今陕西省周至县西南。三国蜀汉延熙二十年(257年)姜维进军关中,魏遣司马望、邓艾拒守于此。

明 长 城 图


猜你喜欢

  • 沽源县

    1915年改独石县置,属直隶兴和道。治所在今河北赤城县北独石口。1925年迁治今沽源县南小河子。1928年属察哈尔省。1948年移治平定堡(今沽源县),1952年属河北省。在河北省西北部,北邻内蒙古自

  • 巴戎县

    1913年改巴燕戎格厅置,后属甘肃西宁道。治所即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1928年改名巴燕县。旧县名。1913年由巴燕戎格厅改置,治巴燕戎(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驻地巴燕镇)。1928年更名巴燕

  • 石臼戍

    唐置,属翼州。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太平乡境。《元和志》卷32:峨和县“在石臼戌北大江之西”。

  • 黑壤

    一名黄父。春秋晋地,即今山西翼城县东北六十五里乌岭,接沁水县界。《春秋》: 宣公七年 (前602),“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于黑壤”。即“黄父”。

  • 西梁山

    即梁山。在今安徽和县南长江西岸。《明史·地理志》和州:“梁山在南,与当涂县博望山夹江相对,谓之天门山,亦曰梁山。”又称梁山。在安徽省和县城南,长江北岸。与对岸当涂县东梁山合称天门山。由大、小陀山组成,

  • 两河口堡

    在今四川南江县南下两乡(两河口)。《方舆纪要》卷68南江县“诸葛寨”条下:“两河口堡,在县南百八十里。”

  • 即今四川重庆市简称。因自隋至宋渝州治此而得名。重庆市的简称。隋开皇三年(583年)改楚州为渝州,以嘉陵江古称渝水,故名。

  • 古殷城

    在今山东莘县西南。《旧唐书·地理志》魏州元城县下载:“古殷城,在朝城东北十二里。”隋为元城县治。

  • 广西城

    即今云南泸西县城。《方舆纪要》卷115广西府:广西城“府治旧在矣邦、生纳二村,无城。明朝成化中,始筑土城,寻圮。隆庆五年, 易以砖石,周三里有奇”。

  • 建安戍

    ①在今河南宜阳县西。《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三年 (571),“齐斛律光与周师战于宜阳城下,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②南齐置,在今河南固始县东。《梁书·夏侯详传》: 南齐明帝时,“建安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