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关

阳关

①春秋鲁地,后入齐。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约六十里汶水东。《左传》:襄公十七年(前556),齐攻鲁,使“高厚围臧纥于防,(鲁)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又定公七年(前503),“齐人归郓、阳关,阳虎居之以为政”。

②战国时巴国置,为巴国三关之一。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北石洞关。《华阳国志·巴志》:“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水经·江水注》:“江水东径阳关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巴之三关,斯为一也。延熙中,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据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载:西晋末,李雄曾于阳关置垫江县。一说在今四川长寿县东南永丰场。三国蜀汉刘备又置关。《华阳国志·巴志》:“延熙中,车骑将军邓艾为都督,治阳关。”

③西汉置,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一百三十里古董滩西。《汉书·地理志》 敦煌郡龙勒县:“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元和志》卷40寿昌县:“阳关,在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唐诗人王维送其好友元二的《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指此。

④聚名。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后汉书·光武纪》:王莽遣王寻、王邑将兵百万讨更始军,“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李贤注:“聚名也。在今洛州阳翟县西北。”《水经·颍水注》:“颍水东南流径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


(1)春秋鲁地,后属齐。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南汶水东岸。《左传》定公七年(前503年):“齐人归郓、阳关。”八年:“阳虎入于讙,阳关以叛。”即此。(2)在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水经注·颍水》:“颍水东南流经阳关聚。”西汉末,王莽征天下兵,刘秀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即此。(3)即今重庆市东石洞关。三国蜀汉延熙中邓芝以江州都督治此。(4)西汉置,即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南湖镇破城子。


猜你喜欢

  • 莘塍镇

    即今浙江瑞安市东北十里莘塍镇。清嘉庆 《瑞安县志》 卷1: 清泉乡十都有莘塍。后设莘塍镇。(莘xīn) 在浙江省瑞安市东南部,东濒海。面积28.4平方千米。人口7.6万。镇人民政府驻莘塍,人口3万。传

  • 广武县

    ①西汉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代县西南十五里古城村。东汉改属雁门郡。三国魏为雁门郡治。北魏明帝时移治上馆城(今代县)。隋开皇五年(585)为代州治,十八年(598)改为雁门县。②三国蜀汉置,属阴平郡

  • ①春秋卫邑。在今河南内黄县北。《春秋》: 襄公十九年 (前554),“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杜注:“魏郡内黄县东北有柯城。”②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阿城镇。《春秋》: 庄公十三年 (前681)

  • 张纲镇

    即今江苏江都市东南张纲镇。东汉时广陵太守张纲于此开张纲沟,镇因沟为名。

  • 益州

    ①西汉元封五年 (前106) 置,为十三州刺史部之一。东汉刘熙 《释名》 卷2: “益,阨也,所在之地险阨也。” 东汉应劭 《地理风俗记》 云: “疆壤益广,故名益州。” 辖境相当今四川折多山、云南怒

  • 右厢朝顺监军司

    简称右厢监军司。西夏置,治所在克夷门(今宁夏银川市西北贺兰山口)。元废。西夏置,治克夷门(今宁夏银川市北贺兰山口)。元废。

  • 卡墙

    即今新疆且末县。清宣统《新疆图志》卷81婼羌县:卡墙“回民四百户。旧名策尔满。西北有古城,周十余里,汉且末国,唐之播仙镇”。1914年置且末县于此。

  • 海口

    ①即今海南省海口市。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置营,设都司防守。嘉庆十六年 (1811) 改设副将。②即今云南昆明市西南海口镇。《清一统志·云南府》 “滇池” 条引 《云南通志》: “去府城西南八十

  • 浮浓岭

    又名附农山、芙蓉山。在今安徽无为县北六十里。为巢湖市、无为县界岭。《水经·沔水注》:“江水自濡须口又东,左会栅口,水导巢湖,东径乌上城北,又东径南谯侨郡城南,又东绝塘径附农山北。” 《方舆纪要》 卷2

  • 南豳城

    在今陕西永寿县北。《寰宇记》 卷31永寿县: 南豳故城 “后魏时所筑。在县北据山,其东、西、南三面险绝,实控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