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直县
隋开皇六年(586)改阳曲县置,属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北阳曲镇南四里。十年(590)移治今阳曲县东北故县村,十六年(596)改名汾阳县。大业末复名阳直县,移治木井城(今太原市北阳曲镇)。唐武德七年(624)废。
古县名。隋开皇六年(586年)改阳曲县置,治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阳曲镇南,十年徙治今阳曲县东北故县村。属并州。十六年改为汾阳县。炀帝时复名阳直县,移治木井城,即今阳曲镇。属太原郡。唐武德七年(624年)改为阳曲县。
隋开皇六年(586)改阳曲县置,属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北阳曲镇南四里。十年(590)移治今阳曲县东北故县村,十六年(596)改名汾阳县。大业末复名阳直县,移治木井城(今太原市北阳曲镇)。唐武德七年(624)废。
古县名。隋开皇六年(586年)改阳曲县置,治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阳曲镇南,十年徙治今阳曲县东北故县村。属并州。十六年改为汾阳县。炀帝时复名阳直县,移治木井城,即今阳曲镇。属太原郡。唐武德七年(624年)改为阳曲县。
隋大业三年(607)改延州置,治所在肤施县(今陕西延安市东,延河东岸)。辖境相当今陕西延安、延川、宜川、志丹、子长、安塞等市县地。唐武德元年(618)改为延州,天宝元年(742)又改为延安郡。乾元元年
北宋天禧二年(1018)分江南路西部置,治所在洪州(南宋升为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管辖洪、虔、吉、袁、抚、筠六州及兴国、临江、建昌、南安四军。辖境相当今江西大部和湖北大冶、通山、阳新等县地。元废。北
即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引镇。《资治通鉴》:唐乾宁二年 (895),李茂贞进攻长安城,昭宗李晔“出启夏门,趣南山,宿莎城镇”。即此。古镇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南。《资治通鉴》:唐乾宁二年(895年)昭
西汉置,属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江原道通川附近。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朝鲜江原道通川附近。属乐浪郡。后废。
即今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西南七十里通关镇。清时普洱府经历驻此,又有把总外委协防。同治二年 (1863) 李文学遣王泰阶率彝族起义军进军至此。民国改设县佐。在今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西南。清同治二年(1
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二十里马铺山。《汉书·匈奴传》:西汉高祖七年(前200),“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水经·㶟水注》:如浑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径白登山西,……今平城东十
又名牛斗山、玉城山。在今四川大足县东南。《方舆纪要》卷69大足县:玉口山“有老君洞,宏敞可容百余人”。
在今四川绵竹县东四十里。《新唐书·地理志》: 绵竹县有庚除山。《寰宇记》 卷73绵竹县:“在县东北四十里。即张道陵二十四化之一也。山有二石室,天宝七年敕置庚除观。今废。”
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枣强县东北。东汉废。
元建,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白沙河注入岷江处东岸。《元史· 河渠志》: 至元元年(1264) 修都江堰,“盐井关限其西北,水西关据其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