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雪山

雪山

①在今山西岢岚县东北。《寰宇记》 卷50岚谷县: “雪山在县东北四十里。高三十里,长六十里,岚、朔二州分界。”

②在今福建永春县西北,与德化县交界。《方舆纪要》 卷99永春县 “桃溪” 条: 雪山 “山高峻,多积雪”。《清一统志 ·永春州》: 雪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德化县西北四十里接界处。山势博衍,回环盘亘四十里。隆冬积雪,经月不消。其阳之水为桃源溪,下流入永春; 其阴丁水出焉,下流入浐水”。

③即今山东莒县西北七十里雪山。清光绪 《山东通志》 卷25: 雪山 “介在沂、沭间”。据1984年版《莒县地名志》 称: “山西南坡有大片白色原始土,远望如雪,故名雪山。”

④在今四川叙永县东南海风乡。《明史·地理志》 赤水卫: “北有雪山,上有关。” 明曹学佺 《贵州名胜志》 卷1: 雪山 “在 (赤水) 卫北二十里。巉岩高峻,峻亘数十里,方冬积雪,春尽始消。(明) 杨慎 《度雪山》 诗: 羊肠蛏雪凸,乌毳邂风凹”。

⑤在今四川松潘县东。《隋书·地理志》: 嘉诚县 “有雪山”。《元和志》 卷32嘉诚县: 雪山 “在县东八十里。春夏常有积雪,故名”。

⑥亦名雪岭、大雪山、西山。即今四川理县西南之邛崃山。《舆地纪胜》 卷148威州: 雪山,“ 《图经》 云: 在保宁县西南,连乳川白苟岭。《九域志》云: 山有九峰,上有积雪,春夏不消”。《方舆纪要》卷67威州: 雪山 “在州西南百里。与乳川、白苟岭相连”。

⑦即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玉龙雪山。《明一统志》 卷87丽江军民府: 雪山 “在府西北二十余里。一名玉龙山。条冈百里,岿巍千峰,上插霄汉,下临丽水。山颠积雪经春不消,岩崖涧谷,清泉飞流。蒙氏异牟寻封为北岳”。

⑧即露骨山。今甘肃临夏县南、夏河县北之太子山。《方舆纪要》 卷60河州: 雪山在 “州西南百五十里,接洮州番界。四时皆有积雪,一名雪岭。又山石如骨露,一名露骨山”。

⑨即祁连山。今甘肃祁连山。因山顶长年积雪,故名。

⑩即今甘肃靖远县西北哈思山。《明一统志》 卷37靖虏卫: 雪山 “在卫城北一百二十里。山势高峻,积雪不消”。

(11)即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北祁连山。《隋书·炀帝纪》: 大业五年 (609),隋炀帝西巡,命 “兵部尚书段文振北屯雪山”,围攻吐谷浑。即此。

(12)佛经称喜马拉雅山为雪山。亦曰大雪山。

(13)古代印度人和中亚南部人称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等为雪山,又名大雪山。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1: “迦毕试国,周四千余里,北背雪山。”


(1)山名。在台湾省本岛中北部大安溪和大甲溪上源。又称兴隆山。为雪山山脉主峰,海拔3884米,是全省第二高峰。雪山东北部有雪山北峰(3702米)、品田山(3529米)、大霸尖山(3573米)、桃山(3324米)等,西南部有火石山(3308米)、头鹰山(3508米)、大雪山(近改称复兴山,3529米)、中雪山(3172米)、小雪山(2996米)等,构成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峰线,海拔逾3000米的山头不下数十,绵延三四十千米,冬季常有积雪。其中大雪山一带天然森林最繁茂,为台湾省著名林区。大霸尖山峰顶岩层叠立,状如巨堡擎天,景色奇伟,亦为台湾北部名山。(2)村名。在北京市昌平区西北部。属南口镇。人口600。明代成村。因村北山地,初名积粟山,又称靴山,后演变为雪山,村以山名。有工艺美术、制砖等厂。京八高速公路经村北。1961年发掘有雪山文化遗址。

台湾雪山风光


猜你喜欢

  • 盐泽

    ①即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岱海。《汉书·地理志》 雁门郡沃阳县: “盐泽在东北,有长丞。” 《水经·河水注》: 沃水 “又东北流注盐池。今盐池西南去沃阳县故城六十五里。池水澄渟,渊而不流,东西三十里,南北

  • 信义港

    在今江西弋阳县东。《寰宇记》 卷107信州弋阳县: 信义水 “源出建州邵武县,从当县太平乡过。其水出矿石,锻者求之”。《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弋阳县: 信义港 “在县东二十里。源出福建邵武县境,引流

  • 九都堡

    在今福建龙海市东南,海澄镇西。《方舆纪要》卷99海澄县:九都堡“在县城(治今海澄镇)西。今学宫饷馆设于此”。

  • 李庄桥镇

    即今河南新蔡县西北三十四里李桥回族镇。清乾隆《新蔡县志》卷2《乡镇》:西路有“李庄桥镇”,“通舟楫,颇有商贾”。

  • 彭头山

    在今浙江建德市西南二十六里。《方舆纪要》 卷90寿昌县: 彭头山在 “县治 (今寿昌镇)西一里。唐景福中,县令戴筠开湖于山下,谓之西湖”。

  • 丰溪

    即今安徽旌阳县西玉溪河。《方舆纪要》卷28旌德县:丰溪在“县西十里。源出县西南六十里九峰山,东北流经石柱山南,合濠寨水,又北流,至县西北三十里入于三溪”。

  • 茶山百纳等处长官司

    元置,属顺元路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南黔陶布依族苗族乡一带。明洪武初并入中曹长官司。元置,治今贵州省惠水县东北。属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初废入中曹长官司。

  • 滑河故渎

    在今河南滑县北。《方舆纪要》 卷16滑县: “乾宁二年,河涨,将毁州城,朱全忠命决为二河,夹州城而东,为害滋甚。后唐同光初,梁以唐兵渐逼,命段凝于滑州决河,东注曹、濮及郓,以限唐兵,谓之护驾河。自是屡

  • 千顷洼

    在今河北景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3景州:千顷洼在“州东北三十里。地卑衍, 旧为钟水处。明宣德中,大河北决, 自德州溃入境内,居民危迫,州臣刘深开渠导入此洼,水害遂息”。

  • 石流山

    在今贵州锦屏县东南。《明一统志》卷88黎平府:石流山“在湖耳长官司东三十里。飞泉迸出,乱石四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