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洞坪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白云寺与接引殿间。南宋范成大 《吴船录》: 雷洞平 “凡言平者,差可以托足之处也。雷洞者,路之深崖,万仞磴道,缺处则下瞰沉黑若洞然。相传下有渊水,神龙所居,凡七十二涧”。唐宋时有雷洞祠,明有雷神殿、洞坪堂。清康熙四十一年 (1702) 赐匾额经部。同治间重建。后废。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白云寺与接引殿间。南宋范成大 《吴船录》: 雷洞平 “凡言平者,差可以托足之处也。雷洞者,路之深崖,万仞磴道,缺处则下瞰沉黑若洞然。相传下有渊水,神龙所居,凡七十二涧”。唐宋时有雷洞祠,明有雷神殿、洞坪堂。清康熙四十一年 (1702) 赐匾额经部。同治间重建。后废。
古邑名。在今山西省吉县东北。秦置为北屈县。
在今贵州黎平县西。《明史·陈璘传》:“有吴国佐者, 洪州司特峒寨苗也。”万历二十九年(1601),“游击宋大斌攻破特峒,焚之。国佐逃天浦四十八寨,复入古州毛洞,追获之”。在今贵州省黎平县西。明万历二十
1935年置,属广西省。治所在今广西田林县西北潞城瑶族乡。1952年与西林县合并,改设田林县。旧县名。1936年由西林、凌云、西隆三县析置,因在古田州之西得名。治潞城(今广西田林县西北潞城)。1952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属相州。治所在广宗县(今河北威县东南二十里古城)。辖境相当今威县地。寻废。孝昌中复置。北齐天保七年(556)废。北周建德七年(578)复置, 属贝州。治所在武强县(今威县北
即水。 在今陕西洋县北。 《清史稿·地理志》 洋县: “水即铁冶河。”
亦作湛涧。在今河南许昌县西南。源于县西,注入石梁河。《清史稿·地理志》: “其古颍水支津石梁河。……右合湛涧。” 即此。
①三国魏改右扶风置,属雍州。治所在槐里县(今陕西兴平市东南十里)。辖境相当今陕西麟游、乾县以西及秦岭以北地区。西晋泰始三年(267)迁治池阳县(今泾阳县西北)。其后辖境屡有增减。北魏初移治好畤县(今乾
在今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北境。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4: “嘉庆初,有 (锡伯部) 人图默特创议于察布察尔山口引 (伊犁河) 水自崖上凿渠,亦东西长二百余里,功费繁巨,部人嗟怨。图默特卒排众议,
①又名王母山、西山。即今河北平山县西北,与灵寿县交界处之王母山。海拔1252米。《后汉书·章帝纪》: 元和三年 (86) 三月,“己卯,进幸赵。庚辰,祠房山于灵寿”。李贤注: “房山在今恒州房山县 (
即今广西浦北县东北平睦镇。清同治《广东图说》卷61:合浦县东北有平睦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