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凤山
①一作凤鸣山。在今湖北远安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78远安县: 凤鸣山 “在县西十里。峰峦秀丽,甲于群山”。《清一统志·荆门州》: 鸣凤山“峰峦耸秀,为县之镇。上有泉甚清凛,山半有石如龟蛇状。相传宋宝祐间有凤鸣鼎新之谶,因名”。今县治鸣凤镇即以此山而名。
②在今云南楚雄市西。《方舆纪要》 卷116楚雄府楚雄县: “鸣凤山在城西,亦名卧龙冈。《志》 云,冈在府西十里,以孔明曾过此而名。” 《明一统志》 作“凤山”。
①一作凤鸣山。在今湖北远安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78远安县: 凤鸣山 “在县西十里。峰峦秀丽,甲于群山”。《清一统志·荆门州》: 鸣凤山“峰峦耸秀,为县之镇。上有泉甚清凛,山半有石如龟蛇状。相传宋宝祐间有凤鸣鼎新之谶,因名”。今县治鸣凤镇即以此山而名。
②在今云南楚雄市西。《方舆纪要》 卷116楚雄府楚雄县: “鸣凤山在城西,亦名卧龙冈。《志》 云,冈在府西十里,以孔明曾过此而名。” 《明一统志》 作“凤山”。
即今江苏邗江县东南李典镇。民国《江都县续志》卷1:李典镇“在县城东南中兴洲境沙头镇之东, 距城陆路二十八里, 水路三十二里”。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东南部。面积29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李
1933年6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治长池场(今四川南江县西南长赤镇)。1935年初废。旧县名。川陕苏区设。1933年由四川省南江县西南部析置,治今南江县长赤镇。县以镇名。1935年春红军北上后撤销,仍并
宋置,在今陕西志丹县北三十里。《宋史·地理志》 保安军: 威德军 “保安军之北,两界上有洑流名藏底河,夏人近是筑城,为要害必争之地。政和三年,贾炎乞进筑,不果。七年,知庆州姚古克之,即威德军”。
又作娃拉。在今西藏索县东南学松乡,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见清乾隆《西藏志·外番》。
在今黑龙江阿城市北巨源乡西南城子村。1988年发掘,墓为竖穴土坑石椁木棺。棺盖正中置有标识墓主人身份的 “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事齐国王” 银质铭牌。棺内四壁有织金丝织品帷幔,为夫妻合葬。所著衣服华美鲜艳,
明隆庆三年 (1569) 改程番府置,属贵州宣慰司。治所在贵竹长官司 (后改置新贵县,即今贵州贵阳市)。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增置贵筑县,与新贵县同为贵阳府治 (后省新贵入贵筑)。辖境相当今贵
在今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境。《清一统志·元江州》:了味土巡司“在新平县境,旧系鲁魁山土目,至普为善,于本朝康熙二十七年归附,授土巡检世袭”。
在今湖北潜江市境。《方舆纪要》卷77潜江县“潜水”条下:“县东三十里有芦洑河,即汉水分流处。《志》云,汉水自石城北三十里分流为芦洑河,经县东南,复入于汉,故名潜江。”
1928年改巴戎县置,属青海省。治所即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1931年改为化隆县。旧县名。1928年由巴戎县改名,治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驻地巴燕镇。巴燕,蒙古语意为“富饶”。原属甘肃省,1928年改
①在今山西长治市西。《方舆纪要》卷42潞安府长治县:龙潭“在府西三十里。亦名金龙池。渊深不可测,亦流入于漳水”。②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东北郊龙潭山。民国魏声龢《鸡林旧闻录》:“龙潭在山顶,终年不涸,下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