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髻山
一作丫髻山。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28宁国县 “关口山” 条下: “其东南曰鸦髻山,有飞燕洞,容百余人,乡人尝避兵于此。” 《清一统志·宁国府一》:丫髻山 “在宁国县东南八十五里。南唐时,尝作烽燧楼于其上。外有飞燕洞,容百余人”。
一作丫髻山。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28宁国县 “关口山” 条下: “其东南曰鸦髻山,有飞燕洞,容百余人,乡人尝避兵于此。” 《清一统志·宁国府一》:丫髻山 “在宁国县东南八十五里。南唐时,尝作烽燧楼于其上。外有飞燕洞,容百余人”。
五岭之一。古名塞上、台岭,又名东峤山、梅岭、凉热山。在今江西大余、广东南雄二县交界处。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米左右。《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舆地志》云:五岭“一曰台岭,亦名塞上,今名大庾
①即今山东运河。《元史·河渠志》 载:至元二十六年(1289)从寿张县尹韩仲晖言,开河以通运道。南起今山东梁山县安山西南,接济州河引汶水北流,至临清县通御河(今卫河),全长二百五十余里,赐名会通。从此
唐武德五年 (622) 置,治所在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西北艾城)。八年 (625) 废。
在今江西上高县南。《明一统志》卷57瑞州府: 宝云山 “在上高县南二十五里。嵌岩岌, 霭翠珑璁, 中有僧庐曰宝云院”。
①在今湖北麻城市东。《方舆纪要》 卷76麻城县: 阎家河 “在县东五里。源出河南固始县石门山,下流亦入县前河”。②即今湖北麻城市东北十八里阎家河镇。民国《湖北通志》 卷73 《兵事》: 清同治二年 (
在今湖北监利县北。《方舆纪要》卷78监利县:仓库院“在县北八十里。相传曹植曾建城邑,立仓库于此”。
在今贵州凤冈县西南。《寰宇记》卷121绥阳县:“安微水一名孤微水,西自绥养故县来,东流经县南八里,又东入都上县界。”东流入涪江(乌江)。
元大德十一年 (1307) 改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置,治所在和林城 (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岸哈拉和林)。辖境相当今蒙古国杭爱山以东,克鲁伦河上游流域以西各省区。皇庆六年 (1312) 改为和宁路。元大德十
清顺治末废兴济县置,属青县。即今河北沧县北四十里兴济镇。后置兴济巡司,有把总驻守。在河北省沧县北部,处南运河、北排河交汇处。面积110.4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兴济,人口1.2万。古名范
隋仁寿元年 (601) 改广宗县置,属贝州。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南二十里古城。大业初属清河郡。唐属贝州,天祐三年 (906) 改为广宗县。五代唐复为宗城县。北宋属大名府,崇宁四年(1105) 移治今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