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西周封国,嬴姓。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隆古集附近。《左传》: 桓公八年 (前704) 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 黄、 随不会, 使章让黄”。又,僖公十二年 (前648),“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 ‘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夏,楚灭黄”。《水经·淮水注》: “柴水又东径黄城西,故弋阳县也。” 今故城遗址尚存。

②春秋时齐邑。《春秋》: 桓公十七年 (前695),“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又,宣公八年 (前601),“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可见,此黄为由鲁至齐所经之地。《水经·瓠子河注》: 昌国县有黄山、黄阜。或即 《春秋》 黄之故地。其地当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东北。

③春秋宋邑。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六十二里孔梁寺村。《左传》: 隐公元年 (前722),“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杜注: “黄,宋邑。陈留外黄县东有黄城。” 战国时为魏邑。

④战国魏邑。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北故城村。《史记·赵世家》: 赵肃侯十七年 (前333),“围魏黄,不克”。即此。


(1)古国名。西周封国。嬴姓。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隆古集附近。春秋时灭于楚。《左传》桓公八年(前704年):“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即此。(2)古邑名。(1)又作外黄。春秋战国宋邑。在今河南省民权县西北。以黄沟得名。《左传》隐公元年(前722年):“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即此。秦置外黄县。参见“外黄”。(2)在今山东省冠县南。春秋时属齐。《春秋》桓公十七年(前695年):“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即此。(3)即“小黄”。


猜你喜欢

  • 马田鼓楼

    原名田心寨鼓楼。在今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南四十四里坪阳乡马田村。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系侗族传统建筑物。平面呈方形,每边长8米。楼为两层,木架结构,通高18米。上层置戏台供演出,下层置长凳供人观看。其顶原为

  • 邦州

    唐置羁縻州,属黔州都督府。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西北。宋以后废。唐置,治今贵州省都匀市西北。天宝元年(742年)属黔中郡,后属黔州。辖境相当今贵州省都匀市一带。南宋以后废。

  • 凉宁郡

    ①西晋置,属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玉门镇附近。《十六国春秋辑补》 卷72前凉录:公元353年,前凉张祚 “废曜为凉宁侯”。辖境相当今甘肃玉门市北部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宗山地区。北周废。②十六国后

  • 野台 (臺)

    亦名望台、义台。战国赵武灵王筑。在今河北新乐市东北。《史记·赵世家》: 武灵王十七年 (前309),“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即此。

  • 素玉克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南。清徐松《西域水道记》 卷5: 巴尔珲岭 “逾岭三十余里曰素玉克。人畜之骨纵横于路。昔有布鲁特徙牧经此,一夜风雪,全部皆没,至今种人无敢宿者,瘴气昏蔽,常如阴晦”。

  • 竹子箐

    在今云南砚山县东北弥勒湾附近。《清一统志·广西州》 “杨屋寨”条:“自弥勒湾东逾山,有竹子箐。”

  • 牙梳山

    ①即今福建宁化县西北牙梳山。《方舆纪要》卷98宁化县“翠华山”条下:“县北六十里又有牙梳山,以形似名。险峻扼塞,啸聚所凭。”②在今江西石城县东北,与福建省建宁县接界。《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石城县:牙

  • 百脉湖

    在今山东高密市北。古有夷安潭。《清一统志·莱州府一》 谓:“百脉湖在县北十里。盖其故渎也。”

  • 凉山

    即今四川西南部之大小凉山。《明一统志》卷73四川行都司: 凉山 “在都司城东一百三十里。群峰嵯峨,四时多寒”,因名。《清一统志·宁远府一》: “凉山互数百里,跨马湖,建昌界,为诸夷所居。”(1)一作大

  • 姑苏

    今江苏苏州市的别称。以有姑苏山而名。唐张继 《枫桥夜泊》 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即此。今江苏省苏州市的别称。因西南姑苏山得名。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