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头山
在今江苏吴县西南,洞庭山之支岭。南宋范成大 《吴郡志》 卷15: “鼋头山,一名鼋山。在洞庭山之东麓,有石闯出如鼋首,相传以名。一山皆青石,温润光莹,扣之琅琅有金玉声。浙西碑石与压砌缘池,皆取此石而出。” 又引韦应物 《鼋头山神女歌》云: “鼋头之山,直上洞庭连青天。” 明洪武 《苏州府志》 卷2: 鼋头山 “山中产青石,徽宗朝采贡,故东南有花石纲”。
古山名。又称鼋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南太湖中西洞庭山东麓。唐韦应物有《鼋头山神女歌》。
在今江苏吴县西南,洞庭山之支岭。南宋范成大 《吴郡志》 卷15: “鼋头山,一名鼋山。在洞庭山之东麓,有石闯出如鼋首,相传以名。一山皆青石,温润光莹,扣之琅琅有金玉声。浙西碑石与压砌缘池,皆取此石而出。” 又引韦应物 《鼋头山神女歌》云: “鼋头之山,直上洞庭连青天。” 明洪武 《苏州府志》 卷2: 鼋头山 “山中产青石,徽宗朝采贡,故东南有花石纲”。
古山名。又称鼋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南太湖中西洞庭山东麓。唐韦应物有《鼋头山神女歌》。
明洪武元年 (1368) 改高邮府置,属扬州府。治所即今江苏高邮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高邮、兴化二市及宝应县境。1912年改为高邮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高邮府置,治高邮县(今江苏高邮市),辖境相当
在今湖北京山县西北。清光绪 《京山县志》 卷2有罗家集。在今湖北省京山县西北。清同治六年(1867年)东捻军败曾国荃湘军于此。
在今山东聊城市旧城中心。明洪武七年(1374)以修城余料建。初名余木楼,后改东昌楼。弘治九年(1496)改名光岳楼。台基为砖石结构,高9米,占地1238平方米。楼为木构建筑,四层五间,高24米,歇山十
又称勐邦。明代属车里宣慰司,即今云南景洪市东北一百四十八里勐旺。清雍正六年(1728) 设土把总。傣语 “勐” 为坝子,“旺” 或“邦” 为飞貉 (鼯鼠),意即鼯鼠坝。
即今云南富宁县东归朝镇。明崇祯中富州尝徙治于此。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蒙古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明隆庆年间由土默特蒙古淹答汗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兴建。后改称无量寺。因供奉银佛像,俗称银佛寺。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城区。
即今广东开平市西南塘口镇。民国 《开平县志》 卷4: “南干路由城 (今苍城镇) 南门渡河,绕百立山东麓,转塘口墟至赤磡。”
即今江西瑞金市东北三十里壬田镇。明嘉靖《赣州府志》卷5瑞金县:东北有壬田墟。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0:瑞金县北有壬田寨墟。在江西省瑞金市东北部。面积168平方千米。人口5.3万。镇人民政府驻壬田圩
金正大中改巩州置,治所在陇西县(今甘肃陇西县)。辖境相当今甘肃陇西、通渭、漳县、武山、定西等县地。元初改置巩昌路。明洪武三年(1370)复为巩昌府,属陕西布政使司。辖境扩大。清属甘肃省,辖境相当今甘肃
唐置,属飞狐县。为铸铜钱之地。在今河北涞源县南。《元和志》卷14飞狐县:“三河冶,旧置炉铸钱,至德以后废。元和七年,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奏:‘臣访闻飞狐县三河冶铜山约数十里,铜矿至多,去飞狐钱坊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