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乡官

乡官

①秦朝以前大体指乡级政府治事之所。汉朝沿用。②汉朝亦指三老、孝悌、力田等协助郡县治理一乡事务的官吏。通常由政府选任,无一定执掌,有位无禄,与郡县属吏不同。或以为有秩、啬夫、游徼也属之。隋初指州都、郡正、县正等以下光初主簿、光初功曹等佐官,由地方长官署用,不知时事。开皇三年(583)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十五年罢州县乡官。唐朝县以下之里正、乡长等也统称乡官。③明朝称缙绅居乡者。④太平天国县以下地方官统称。亦称乡土官。据《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其地方行政组织仿军制,以每五家为一伍,设伍长一人; 每二十六家(一作二十五家)为一两,设两司马一人; 每一百零五家 (一作一百家) 为一卒,设卒长一人; 每五百二十六家 (一作五百家) 为一旅,设旅帅一人; 每二千六百三十一家 (一作二千五百家) 为一师,设师帅一人;每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家 (一作一万二千五百家) 为一军,设军帅一人。两司马至军帅皆由人民公举、保举或委派当地人充任,故称乡土官,省称乡官。定都天京 (今南京)后,凡初占一地,即在乡里举军帅以下各乡官,并将所辖地方户籍、赋税申报天京,所属各户一律改挂太平天国门牌。其军帅给令旗,得有征调权,自师帅至两司马都设公堂,建三角旗,以旗长短分别统属,凡地方各项事务均由乡官担任。然其职不如军中之尊。


1、周朝指掌治一乡的官员。《周礼·地官·乡师》:“乡师之职,各掌其所治乡之教,而听其治……岁终,则考六乡之治,以诏废置。”六乡之治者,治六乡之官也,治者,乡之长官也。2、汉朝指协助郡县治理一乡事务的官员,如三老、孝悌、力田,由政府选任,无固定职事,有位无禄。3、指乡级官员,如乡佐、三老、啬夫。4、乡官办公的处所,犹今之乡政府。《汉书·循吏传·黄霸》:“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5、隋朝指州都、郡正、县正以下的官吏。《通典·职官十五·乡官》:“隋以周、齐州郡县职自州都、郡正、县正以下,皆州郡将、县令所自调用,理时事。至开皇初,不知时事,直谓之乡官。”6、指离职还乡的官,即乡绅。7、太平天国指由本地人充任的卒长、旅帅、师帅、军帅等,平时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战时组织军队,执行军事任务。见《天朝田亩制度》。

猜你喜欢

  • 资源委员会

    官署名。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五月十三日国民党政府重新修正公布《行政院组织法》,设立资源委员会,为行政院各部会之一,掌理全国资源的调查、开发、管理等的行政事务。次年三月,行政院缩小组织,本会裁

  • 奇谋异勇科

    科举制度。明崇祯十四年(1641)置,为武科名目,以选任武才,应付农民起义。诏下,无有应者。

  • 京东检察司使

    官名,金朝置。从六品,掌支散军粮、验军户实给、均军户差役、劝农耕种,禁杀牛马,禁贩私盐和酒等。其佐官有副使,正七品。见《金史·百官二》。

  • 司水郎中

    官名。即水部郎中,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改,肃宗至德二载(757)复名水部郎中。官名。唐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改水部郎中为司水郎中,水部员外郎为司水员外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复旧。

  • 宾辅

    官名。明朝建文 (1399—1402)中于亲王府置,二人,以辅弼亲王。进见时,侍坐,称名而不称臣,亲王待之以宾师礼。永乐(1403—1424)初罢。

  • 锁厅试

    宋朝现任官参加贡举考试,称锁厅试。以锁其官厅而赴试,故称。宋初,官员考试合格,只迁官不赐科第,不合格即停现职。太宗淳化三年(992),应试合格始赐进士及第。真宗天禧二年(1018),应试者先由其长官考

  • 分巡处

    清末工巡总局所属机构。内部设事务科、巡查科、各段。掌内城分巡之事。

  • 世烛

    官名。辽置于群牧使司及马群使,属北面群牧官,汉译又作“侍中”,见该条。

  • 河营参将

    官名。清代设此武官,为河道总督下属官员,与都司、千总、把总等掌河工调遣及守汛防险等事。见《历代职官表·河道各官》、《历代职官简释·河营参将》。参看“河道总督”条。

  • 武胜总管

    将官名,金朝置。为军中主将或主帅,掌领兵征伐。武胜总管,为金国海陵王侵宋时的三十二总管之一。见《金史·百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