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
官名。五代始置,为侍卫亲军步军统兵长官。宋朝沿置,一员,掌禁军步军诸指挥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为三衙长官之一,地位颇重,俗称步帅。徽宗政和四年 (1114) 定其品序在正任观察使之上,正五品; 南宋置主管后,常为虚衔。辽朝南面军官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置,南京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南面大蕃府黄龙府皆置,地位较前为低。参见“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武官名。见“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官名。五代始置,为侍卫亲军步军统兵长官。宋朝沿置,一员,掌禁军步军诸指挥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为三衙长官之一,地位颇重,俗称步帅。徽宗政和四年 (1114) 定其品序在正任观察使之上,正五品; 南宋置主管后,常为虚衔。辽朝南面军官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置,南京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南面大蕃府黄龙府皆置,地位较前为低。参见“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武官名。见“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508) 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五班。陈沿置,与智武、仁武、勇武、严武等合称五武将军,拟四品,比秩中二千石。金朝置为武散官,从五品上。元朝因之,从四品,宣授。明朝为从四品武官加授之散阶称号。
无固定职务而预朝参得散官。《隋书·李德林传》:“因出为湖州刺史,德林拜谢曰:臣不敢复望内史令,请预散参。”
官名。隋朝尚书省兵部职方司长官,置二员,初为正六品上,文帝开皇三年(583)加为从五品,炀帝大业三年(607)改为职方郎。官名。隋初有此官,掌地图等。参看“职方郎”条。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皮司次官,佐司皮下大夫掌本司事务。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官名。见“司皮下大夫”。
官名。元置,为中尚监的佐官。见“中尚监”。
汉朝选官制度。即考核选拔官吏时,按科别评定等第。科别因时国事而异。如武帝时规定博土选三科,高第为尚书。元帝永光二年 (前43) 又诏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勋岁以此科第郎、从官,以定
科举制科之一。唐五代与宋设置,属贤良忠直类,本为汉代察举科目之一。唐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诏举, 姜公辅等四人及第;贞元元年(公元785年)诏举,韦执谊等十四人及第;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诏举
宫女名号。唐置,属宫闱局,员额五十人,掌宫内杂使。
官名。明初户部、刑部所属山东部分置,各一人,从五品。参见“山东部”。
官制用语。唐朝称吏部尚书铨、中铨、东铨所管官人为流内官,以其已入九品之流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