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兵部

兵部

官署名。① 魏晋南北朝于尚书省置五兵曹(七兵曹),设尚书为长官,初掌军令、军政等军事枢务,后专掌兵籍、征兵、仪仗等军事行政,十六国后燕及后秦、西秦、北凉等则称兵部。麴氏高昌国置为八部之一,设长史、司马为正副长官。西魏改七兵为兵部,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恭帝三年 (556)仿《周礼》建六官,遂为夏官府所属诸司之一,置中大夫为长官,小兵部下大夫、小兵部上士为佐贰,或省中大夫,则以下大夫为长官。领武环率下大夫、武侯率下大夫、司固上士、司火中士、司辰中士等属官,掌诸兵种及全国军务。北周因之。隋、唐、五代置为尚书省六部之一,领兵部 (兵曹) 、职方、驾部、库部四司。隋初设尚书为长官,炀帝增设侍郎一员为次官,唐侍郎增为二员。诸司各设郎中、员外郎等员。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名司戎,咸亨元年复旧; 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改名夏官,中宗神龙元年 (705) 复旧; 玄宗天宝十一载 (752) 改名武部,肃宗至德二载 (757) 复旧。职掌武官铨选考核 (五品以上送中书门下,六品以下量资注定)及军籍、地图、疆界、边防、车舆、厩牧、驿传、装备、军械、仪仗等军事行政之节制,具体事务由太仆寺、卫尉寺、诸卫及地方官府分别办理。因尚书常由宰相兼任,部务实际上由侍郎主持。中唐以后,尚书省诸部职权为宰相、诸使职侵夺,宦官典掌禁军,藩镇自出军令,本部权任日轻,形同虚设。北宋初,武官铨选及军令、军政悉归枢密院,本部唯掌仪仗、武举及义军、弓箭手名籍,设判部事一人,以两制充任,职任甚轻,尚书、侍郎皆为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武官铨选归吏部,军令、禁军兵籍仍归枢密院,本部领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设尚书、侍郎为长贰,除原有职掌外,兼掌厢军、乡兵、土兵、蕃兵名籍及边境少数民族首领官封、承袭等事。南宋以卫尉寺、太仆寺并入,尚书不常置,侍郎置一、二员不等。属吏分十案: 赏功、民兵卫、厢兵、人从看详、帐籍告身、武举、蕃官、开拆、知杂、检法。诸司郎官或分或并。辽朝为南面官署。金初与尚书省左、右司通署,熙宗天眷三年 (1140) 始分治,设尚书、侍郎、郎中各一员,员外郎二员,不置诸司,领四方馆、法物库、承发司。职掌兵籍、军器、城隍、镇戍、屯牧、铺驿、车辂、仪仗、地图、边防、远方归化等军事行政事务。军权、军令归都元帅府、枢密院,武官铨选归吏部。元朝隶中书省,世祖中统元年(1260),与刑、工合为右三部,置尚书、侍郎总领之,后或分或合,至元十三年 (1276) 定制自成一部,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后又增尚书员额。职掌地图、疆界、邮驿、屯田、畜牧之政。武官铨选、军令、军事行政悉归枢密院。不置诸司,领大都陆运提举司、管随诸路打捕鹰房民匠总管府、管领本投下大都等路打捕鹰房等户都总管府、管领本位下打捕鹰房民匠等户都总管府等机构。明太祖洪武十三年 (1380) 废中书省后,六部直隶皇帝,分掌政务。兵部掌武卫官、土官选授考课及军制、训练、征调、镇戍、边防、仪仗、禁卫、驿传、厩牧、军械、符勘、兵籍、武学等军事行政,其堂官往往督军出征,本部操赏罚进退将帅之柄,职权尤重。初设尚书、侍郎各一员,后分置左、右侍郎。建文 (1399—1402) 中置左、右侍中,居尚书下、侍郎上,寻罢。景泰 (1450—1456) 中增设尚书一员,协理部事,天顺 (1457—1464) 初罢。隆庆四年 (1570) 添注侍郎二员,寻罢,万历 (1573—1620) 末复置。景泰以来,又常以尚书、侍郎兼掌京营戎政,督领京营操练。初领总部、驾部、职方三属部,后又增设库部,洪武二十二年改总部为司马部,二十九年定制,改四部为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又领司务厅、会同馆、大通关。清朝所掌略同,职权则轻,仅为管理军事行政的事务机构。始设于天聪五年(1631),以贝勒管理部务,置满、蒙、汉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崇德三年 (1638) 分参政为左、右,增理事官、副理事官、额哲库等官。顺治元年 (1644) 停贝勒管理部务,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哲库为主事。八年复以诸王、贝勒兼理部事,寻罢。雍正元年 (1723) 以大学士领部事,置尚书满、汉各一员,左、右侍郎满、汉各一员。属官有堂主事,清档房满二员,汉本房满二员,汉军一员,掌文案章奏。领司务厅、武选、车驾、职方、武库四清吏司,及会同馆、捷报处、督催所、当月处、稽封厅等机构。顺治十一年,曾增设督捕侍郎、郎中、员外郎等官,分掌追缉逃亡旗人,康熙三十八年 (1699) 省并刑部。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名陆军部。② 兵部头司名。隋、唐、五代掌兵籍、军戎调遣名数、武官阶品禄赐告身假告、贡举等事,在兵部诸司中最为重要。隋初置侍郎二员为长官,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名兵曹。唐朝复旧,置郎中、员外郎各二员为长贰。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随本部改名司戎、夏官、武部,寻各复旧。宋朝亦置,初无职掌,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设郎中、员外郎各一员,协助尚书、侍郎管理部务。


官署名,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择、任用和兵籍、军机、军令之政,为军事行政的总汇,其长官为兵部尚书。曹魏时置五兵,即中兵、外兵、骑兵、都兵、别兵,设五兵尚书;晋设驾部、车部、库部等;唐玄宗时曾一度改为武部。宋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枢纽,与中书省共同执政,兵部成为虚设。明朝定制之初,以五军都督府掌军令,以兵部掌军政;清朝军权全由皇帝掌握,兵部只徒有虚名;清末改为陆军部,后又增设海军部。兵部虽历代沿置,但职权范围不尽相同。见《晋书·职官·录尚书列曹尚书》、《新唐书·百官一·兵部》、《明史·职官一·兵部》、《清史稿·职官一·兵部》。

猜你喜欢

  • 理检使

    官名。北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始置,以御史中丞兼任,掌检院、鼓院之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废。官名。宋置,见“登闻检院”。

  • 成愈郎

    阶官名。金朝太医二十五阶之第十八阶,秩正八品上。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太医官,自从四品始,以下分为(二)十五阶。正八品上,称成愈郎。见《金史·百官一》。

  • 御营使

    使职名。唐昭宗天祐元年(904)东迁洛阳,以扈卫兵士为御营,朱全忠以其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提举御营一行事务。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亦置,以中书侍郎黄潜善兼充,以同知枢密院事汪伯彦兼副使,旋以尚书右

  • 罚俸

    清朝吏部之处分制度。扣发官员俸饷,以年月为差,分为七等: 即罚俸一月、二月、三月、六月、九月、一年、二年等。因公罪罚俸,准以其记录,加级相抵销; 私罪罚俸,皆为实罚,不准抵销。

  • 司农司丞

    官名。明朝司农司副长官,位在少卿下。朱元璋吴元年 (1367) 于司农司置,正五品。洪武元年 (1368) 罢。三年复置,四人,四年再罢。协卿、少卿共掌农耕之事。

  • 司徒户曹掾

    官名,汉置,为司徒府户曹长官,掌民户、祠祀、农桑。参看“司徒”条。

  • 三公

    周朝为最高辅政大臣的合称。一说指太师、太傅、太保。《尚书·周官》: “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一说指司徒、司马、司空。《尚书大传》: “天子三公,一曰司徒

  • 邑丞

    官名,汉置,即公主封地之县的县丞。参看“邑令”、“县丞”条。

  • 司鼓下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初为春官府大司乐中大夫属官,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大司乐为乐部,遂为乐部中大夫属官。正一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职掌参见“司鼓中士”。

  • 驿传道

    官名。明朝于各省设置。为各省按察使佐官按察副使、佥事的分道之职,以其中一人担任,掌本省驿递之事。浙江、山西、陕西、福建、广西、贵州以清军道兼,河南、江西、四川以屯田道兼。专职道员名。明清时设置,明代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