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内翻书房

内翻书房

官署名。清朝军机处所属之机构。又称“翻书房”。约设立于乾隆(1736—1795)初年。掌谕旨、御论、讲章、御制诗文、册祝文字及起居注等档册书籍的满、汉文翻译,负责拟定满文音义标准,审定满语词汇等事。设管理大臣,无定员,由满军机大臣兼充; 提调官、协办提调官各二人,收掌官、掌档官各四人,于本房行走官内派委,负责文移、收档诸事; 另设翻译四十人。本房行走官由翰林院编、检(共二人)、内阁中书、部院司员、笔帖式等兼任,无定额。宣统三年(1911),改隶翰林院。


清代军机处直辖机构。掌谕旨、书、清文汉文的互译之事。其设置年月无考。按清制,满汉文字互译事务,初期由内阁与翰林院分任。《皇朝词林典故》卷二十三记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翰林院掌院学士介福奏准“翻译清文,由满学士译就草底,交翻书房改正。”这是有关翻书房的最早记载,估计其设立在军机处成立以后或乾隆初年。翻书房成立后,各衙门由内阁抄出的谕旨须译汉文或翻满文的,均送翻书房翻译。其他如起居注,“经筵”时皇帝的御论、讲官的讲章,册文、敕文、祝文、祭文、碑、皇帝写的诗文等,均由翻书房译成满文。此外,还负责拟定清文音义的标准,增添清语的词汇等工作。内翻书房设管理大臣为主官,其下设提调官二人,协办提调官二人,收掌官四人,掌档官四人,由管理大臣在翻书房行走官内派委。派到内翻书房行走的官都是通翻译的,包括翰林院官二人(为汉编修、检讨),其余为内阁中书、各部院司员、笔帖式等,无固定员额。此外另有翻译官四十人,掌翻译之事。

猜你喜欢

  • 汉主事

    官名,清朝宗人府吏部、礼部等有堂主事、汉主事二官,正六品。堂主事掌满文奏稿;汉主事掌汉文典籍。见《清史稿·职官志一》,参看“宗人府”、“主事”条。

  • 揭帖

    文书名。元朝官员用之为官文书,《京畿都漕运使善政记》: “其出纳也,务为均平。收支之数,有所勘合,止从本司揭帖图帐申报,无烦文也。”明朝始为正式进呈文书之一,属上行文。凡官员上题本等疏章,皆须另备“呈

  • 守阙都教练使

    见“使院牙职”。

  • 同知中丞司事

    官名。辽朝北面朝官,南、北枢密院中丞司官员,在南、北院右中丞下、南、北院侍御上。详见“南枢密院中丞司”、“北枢密院中丞司”。官名,辽代南枢密院中丞司置此官,相当汉族官制中的御史台副长官,掌弹劾不法。《

  • 五百

    亦作伍佰,汉朝官府执役者,官员出行时充作前导,文武官员因职位不同,人数也不等。据《后汉书·舆服制》璅弩车前伍佰,公八人,中二千石、二千石、千石、六百石皆四人,四百石至二百石皆二人。三国蜀、晋及南朝宋亦

  • 医学馆

    官署名。清朝太医院所属机构。同治六年(1867)设。负责每年春秋两季考试医士、医生、医员、肄业生等,分别等第,预备升补。另外,每六年组织大考一次,吏目、医士等均得参加,由本院堂官核其文理、医学,分别去

  • 三甲

    官制用语。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0) 将所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分称第一、二、三甲,此年第一甲取二十八人,第二甲取一百五十七人,第三甲取五十四人,三甲人数反少于二甲。太宗端拱元年(988) 、二年取

  • 司田参军

    官名。即“司田参军事”。

  • 护军统领

    官名。清朝八旗护军营之长官。入关前名“巴牙喇纛额真”。天聪八年 (1634) 改为“纛章京”。顺治十七年 (1660) 定汉名为护军统领。每旗各一人,共八人。乾隆三十四年 (1769) 定为正二品。掌

  • 家马官

    泛指管养家马的诸官。《汉书·地理志》:“太原郡,秦置……有家马官。”注:“臣瓒曰:汉有家马厩,一厩万匹,时以边表有事,故分来在此。家马后改曰挏马也。”参看“挏马”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