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匦院

匦院

官署名。辽朝置为南面官,属门下省,掌理冤狱,受纳诉状。


官署名。掌议得失、申冤陈屈、揭发秘谋等。唐武后垂拱二年,鱼保宗上书请置匦以受四方之书,于是铸铜匦四个,涂上方色,列于朝堂:青匦叫“延恩”,在东,告养人劝农之事者投之;丹匦叫“招谏”,在南,论时政得失者投之;白匦叫“申冤”,在西,陈抑屈者投之;黑匦叫“通玄”,在北,告天文秘谋者投之。时称匦院。以谏大夫、补缺、拾遗一人充使,知匦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为理匦使。后来同为一匦。唐玄宗天宝九年改理匦使为献纳使,唐肃宗至德元年复旧。宝应元年,命中书门下选择正直清白官员一人知匦,以给事中、中书舍人为理匦使。唐德宗建中二年,以御史中丞为理匦使,谏议大夫一人为知匦使。到宋朝太宗雍熙元年改匦为检,宋真宗景德四年改为登闻检陆军。见《新唐书·百官二·门下省·左谏议大夫》、《通考·职官考》。

猜你喜欢

  • 博士

    官名。春秋战国已有其称,初泛指学者,战国末年齐、魏、秦等国置为职官。秦、西汉初充当皇帝顾问,参与议政、制礼,典守书籍,秩四百石,秩虽卑而职位尊显。设仆射为之长,名义上隶太常。秦始皇时有七十余人,二世时

  • 理藩部右侍郎

    参见“理藩部左侍郎”。

  • 领枢密使

    官名。辽朝置。即以他官兼掌枢密院事,圣宗统和十二年(994),耶律隆运为北府宰相,仍领枢密使。

  • 司仪令

    官名。北齐鸿胪寺司仪署长官,从九品上。隋朝沿置,二员,从八品,炀帝大业三年(607)升正七品。唐朝置一员,正八品下,掌凶礼丧葬之具。宋初存其名而罕除授。

  • 部集

    汉代将军僚属。员额各一人,《后汉书·百官志一》说:“总知营事。”

  • 币制局

    官署名。清末度支部附属机构。宣统二年(1910)改币制调查局设。掌币制改革事宜。置提调一人,帮提调二人。下设调查股、筹办股、稽核股、编译股及庶务处。各股置总会办一人主其事。官署名。中华民国置,掌管泉币

  • 官名。春秋时齐国置,掌管市场的官吏。《管子·小匡》: “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管子集校》引王引之说: “‘乡’亦官名,与族、虞、衡同例。”政区名。(1)西周和春秋时期设于国中的四

  • 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

    科举制科之一。唐宋设置,属于儒学类科目。唐于贞元元年(公元785年)诏举,熊执易等二人及第; 贞元十年(公元794年)诏举,朱颖及第;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诏举,冯苞等二人及第;长庆元年(公元821

  • 驸马都尉府

    官署名。辽置,属北面皇族帐官,掌公主帐宅之事。

  • 上驷院兼管事务大臣

    官名。清朝内务府上驷院之主管官。掌综理上驷院各项事务。康熙十六年(1677)设。由皇帝特简大臣兼管。无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