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司天监

司天监

①官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改太史令置,为司天台(监)长官,升从三品,掌察天文,稽历数。北宋初为司天监长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复名太史令,隶秘书省。辽朝沿置,亦名太史令。金朝秘书监司天台置,位提点下,从五品。元朝司天监置三员,正四品,位提点下。回回司天监亦置。②官署名。宋朝改司天台置,掌察天文祥异,钟鼓漏刻,写造历书,供诸坛祀祭告神名版位画日。置监、少监、丞、主簿、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灵台郎、保章正、挈壶正各一员。监及少监缺,则置判监事二人,以五官正充,或别置提举官。神宗元丰中改名太史局,隶秘书省。辽朝沿置,有太史令及丞、司历、灵台郎、挈壶正、五官正、主簿、五官灵台郎、保章正、司辰、监候、漏刻博士、典钟、典鼓等。元朝仁宗延祐元年(1314)改司天台置,为正四品官署,掌天文历象之事,有提点一员 司天监三员、少监五员、丞四员、知事一员、令史二员、译史一员、通事兼知印一员,属官有提学、教授、学正及天文科、算历科、三式科、测验科、漏刻科管勾各二员等。另有回回司天监,掌观象衍历。明洪武元年(1368)改太史院置,设监令一员、少监二员、监丞一员及主簿一员、主事一员、五官正各一员、五官副正各一员及灵台郎、保章正、监候、司辰、漏刻博士等。三年,改称钦天监。


(1) 官署名,亦为官学名。唐司天台至五代改称司天监。后晋时马重绩为太子右赞善大夫迁司天监;后周赵延义为太府卿,判司天监。宋沿置,掌观察天象变化及其特殊现象,钟鼓漏刻,写造历书,以为确定各种祭祀神名版位画日依据。设监、少监、丞、主簿、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灵台郎、保章正、挈壶正各一人。如监及少监阙,则置判监事二人,以五官正充任。元丰改制,改为太史局,属秘书省。辽南面官中置司天监,掌天文历数。以太史令为主官,属官有司历,灵台郎,五官正,丞,主簿,五官灵台郎、保章正、司历、监候、挈壶正、司辰,刻漏博士,典钟,典鼓。金置司天台,所掌与司天监同。元初沿金制,称司天台。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世祖以观象颁历之事归太史院,司天台成为专设的掌教育天文历法人员的机构。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改为司天监,设提点一人,正四品;司天监三人,正四品,少监五人,正五品;丞四人,正六品;知事一人,令史二人,译史一人,通事兼知印一人。属官有提学,教授,学正,天文科、算历科、三式科、测验科、漏刻科管勾,阴阳管勾,押宿官,司辰官。天文生额设七十五人。明代改司天监为钦天监。参见“太史局”、“司天台”。(2)官名。五代与宋初司天监的主官即称司天监,元司天监所设的官中亦有司天监,其地位低于司天监提点。

猜你喜欢

  • 右庶长

    爵名。战国秦置,为二十等爵第十一级,秦汉因之。庶长,意即众列之长。汉景帝、武帝曾赐中二千石爵右庶长。爵名,为秦汉二十级爵的第十一级,言为众列之长。见《汉书·百官公卿表》。

  • 密学

    枢密直学士简称。

  • 牧师

    官名。①殷朝置。掌牧马牛。《后汉书·西羌传》注引《古本竹书纪年》: “大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②《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理牧场。《周礼·夏官》: “牧师下士四人,

  • 居住

    官制用语。宋朝对犯罪官员的一种处分。即指定贬谪官居住于某地区,限制其行动,这种处罚轻于安置。

  • 郡卒正

    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职如太守,掌治其郡。王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卒正、连率、大尹,职如太守;属令、属长,职如都尉;置州牧、部监,见礼如三公。公氏作牧,侯氏卒正,伯氏连率,子氏属令,男氏属长,

  • 陵台丞

    官名。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所置献、昭、乾、定、桥五陵台次官,各一员,从七品下。参见“陵台令”。官名。唐置,为陵台令之贰,与令共掌守卫陵墓。见《新唐书·百官三·诸陵台》。

  • 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元朝侍卫亲军指挥机构。秩正三品。设于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掌唐兀军(又称河西军)三千人,置司于大都丽正门内。都指挥使三员,副都指挥使二员,佥事二员。辖九千户所。官署名。唐兀是蒙古语党项一词的音译

  • 庶子

    官名。西周已置。《邾公华钟铭》:“铸其和钟,以恤其祭祀盟祀,以乐大夫士庶子。”或说职掌教谕管理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亦作诸子。《周礼》列为夏官之属,掌宿卫王宫。战国时期,国君、太子、公卿大夫等置为

  • 律学

    教习律令的国立学校。十六国后赵石勒元年(319)建经学、律学、史学,以续咸、庾景为律学祭酒。后秦姚兴亦置,《晋书·姚兴载记上》: “兴立律学于长安,召郡县散吏以授之。其通明者还之郡县,论决刑狱; 若州

  • 司盟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盟约之法。《周礼·秋官》: “司盟,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诏明神。既盟,则贰之。盟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