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

官名。①两晋南北朝吏部郎资深勤能者可转侍郎。参见“吏部郎”。② 隋初吏部司长官。隶吏部尚书。初为六品上,文帝开皇三年(583)升从五品。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选部郎”。③ 吏部次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始置,员一人,唐增为二员,居六部侍郎之首,正四品上。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随本部改名司列少常伯、天官侍郎、文部侍郎,寻各复旧。初分掌八、九品文官铨选,称东、西铨,睿宗景云(710—711)以后,与尚书通掌六品以下文官铨选。时尚书常由宰相兼任或为外官带职,部务实由侍郎主持。中唐以后,职权日轻。五代因之。北宋初为四品寄禄官,表示品级俸禄,不预部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置二员,从三品,协理部务,分领侍郎左、右选,掌较低级文武官员的铨选,各设郎中或员外郎佐之。详见“侍郎右选”、“侍郎左选”。或命官兼摄,亦称左选侍郎、右选侍郎。南宋又称侍左侍郎、侍右侍郎。辽朝为南面朝官。金朝置一员,元朝置一至三员不等,皆协理部务,正四品。明朝沿置,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以后定置左、右侍郎各一员。


官名,三国魏置。魏改选部为吏部,其长官为尚书,其下辖有吏部曹,其主官称侍郎、郎中、或吏部郎,掌选举和祠祀事。后世多沿置;隋炀帝定制侍郎为六部尚书的副长官;唐沿隋制。《新唐书·百官一·吏部》:“侍郎二人,正四品上……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德行、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放,为之注拟。”

猜你喜欢

  • 纲佐

    南朝对州“别驾”的别称。

  • 内火药库

    官署名。清朝内务府所属办事机构。初掌鸟枪、火药事。乾隆五十一年(1786)分设“御鸟枪处”后,专掌配造和收发火药铅砂事务。设库长二人,库守九人。官库名。清置,属内务府,掌配造和收发火药铅砂事务。主官有

  • 本秩

    官制用语。即兼官者之本职官秩品级。《后汉书·刘焉传》: “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 医员

    伎术官。清置,属太医院。员额二十人,初由各省选派,经太医院考选补用,后改为由医生升任。掌医疗之士。

  • (1)清代士兵,经制的(即国家常设的)称为兵,非经制的称为勇。清末新军士兵分为目与兵两级,又各分正副。参见“目兵”。(2)北洋政府规定,兵的地位在军士之下,分为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级;海军则分一等

  • 协理事务侍卫班领

    官名。清朝侍卫处之职官。顺治元年(1644)设,定员十二人,由上三旗内选拔。乾隆三十六年(1771)始定,同一等侍卫,武职正三品。由领侍卫内大臣统领。掌章奏文移之事。

  • 膳部郎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膳部侍郎置,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膳部郎中置。渤海国左六司膳部属官亦置,位员外上。官名。隋初膳部司的主官为膳部侍郎,炀帝改诸曹侍郎为郎,称膳部郎。唐武德初沿置,三年

  • 忠义都上士

    官名。北周置。统忠义兵以充宿卫。《苏慈墓志》: “建德元年(572),授夏官府都上士,治中义都上士。”(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四○九)隋朝因避讳,作志时改忠义为中义。官名。以忠义名官,见《三

  • 稻田守丛草吏

    官名,三国魏置,掌军垦屯田事。《三国志·魏书·邓艾传》:“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

  • 弥勤

    官名。南诏官,与爽酋、勤齐共掌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