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史监

太史监

①官署名。唐秘书省置,后改太史局。元末朱元璋曾置,以刘基为太史令,下置通判太史监事,佥判太史监事,校事郎,五官正,灵台郎,保章正、副,挈壶正,掌历,管勾等。吴元年 (1367) 改太史院。②官名。指唐太史监本署长官,参见“司天台”。


官署名,亦为官名。隋初秘书省领太史曹,置令、丞各二人。炀帝改太史曹为监,进太史令的秩为从五品,减丞为一人。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太史监为太史局,隶秘书省。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太史局为浑天监,不隶麟台。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改称浑仪监,置副监及丞。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浑仪监复为太史局,废副监及丞,隶麟台如故。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改太史局为太史监,太史令之名不改,不隶秘书省,复置丞。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改太史监复为太史局,二年(公元711年)复改称浑仪监。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复为太史监,改令为监,置少监,十四年(公元726年),太史监复为局,以监为令,而废少监。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太史局复为监,此后不隶秘书省。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敕改太史监为司天台。参见“司天台”。

猜你喜欢

  • 四角

    南匈奴贵臣合称。指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皆单于子弟,可依次继承单于位。匈奴国君单于的四位辅国的最高贵的官员,即左、右贤王和左右谷蠡王。《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

  • 大都军器人匠都总管府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1289) 由甲匠总管府改立。后隶于武备寺,降为甲匠提举司。

  • 书学

    国立学校名。隋朝国子寺置,设博士二员、助教二员,教授书法,文帝开皇十三年(593)罢。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复置,隶国子监,置博士二员、助教一员,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以石经、《说文》、《字林

  • 藩司

    明、清“布政使”别称。1、指州刺史。南北朝时以宗室诸侯王为州刺史,因称藩司。梁沈休文(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男女老幼,大临街衢……并求入奉灵櫬,藩司抑而不许。”2、明清两代布政使的别称,又称“藩

  • 待罪

    ①供职之谦词。官吏因怕失职获罪,故称。《汉书·石庆传》: “幸得待罪丞相,疲驽无以辅治。”宋朝宰相、执政于奏章中常自谦言: “待罪政府”。②臣僚等候处分之谓。《汉书·匡衡传》: “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

  • 上赞

    官名。周朝置。赞礼之官 下大夫爵。《仪礼·公食大夫礼》: “上赞,下大夫也。”

  • 宰夫衙

    太平天国所设百工衙之一,主宰割牲畜。

  • 盐课提举司

    官署名。掌管食盐生产及运销的机构,同于都转运盐使司,而品秩较低,为从五品。管辖各盐仓、盐场及盐井盐课司。元朝设有广东、广海二盐课提举司。明朝设有四川、广东海北、黑盐井、白盐井、安宁、五井、察罕脑儿七盐

  • 典医署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五品,掌东宫太医,隶詹事院。设于世祖至元十九年 (1282)。三十一年,改掌医署,隶徽政院,寻罢。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立典医监,武宗至大四年 (1311)罢。泰定帝泰定四年

  • 带队

    武官名。见“团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