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① 爵名。周朝始设,为五等爵之第四等。《礼记·王制》: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一说子、男爵位属同一等。《孟子·万章上》:“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其后或置或废。魏晋南北朝各朝皆置,为“六等爵”之第五等,亦在“”下,“”上。且有“开国子”、“县子”等名号。三国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定爵制,诸子地方五十里,邑八百户。凡子爵,官一品。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定大、次、小王国制,其五千户以上之小国,始封王之支子为子。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404)定制,子封小县,赐臣吏十二人。隋朝为九等爵之第八等,位于“”下,“”上。置官,有令、大农、尉、典卫、常侍、舍人等员。又称“开国子”。正四品。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唐朝复设。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加“开国”之称,为正五品上。宋朝定食邑五百户以上,七百户以下者封子。清朝为九等爵之第四等,亦在“”下,“”上。原称“精奇尼哈番”,乾隆元年(1736),改汉名为“”。分为四等:一等子兼一云骑尉、一等子、二等子、三等子。叙正一品。② 周朝对小诸侯国之称呼。《公羊传·隐公五年》: “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


1、爵名,为古五等爵的第四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汉书·王莽传中》:“封王氏齐缞之属为侯,大功为伯,小功为子,缌麻为男。”“封将为子,帅为男。”“咸病死,封其子为伯,伏黯等皆为子。”

2、春秋时丧而未葬的公、侯称子。《左传·僖公九年》:“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会诸侯,故曰子。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3、指太子与嗣君。《吕氏春秋·慎行》:“已为吾子矣。”注:“子,太子。”《礼记·曾子问》:“不俟子。”注:“子,嗣君也。”

4、士大夫的通称。《春秋·公羊传·宣公六年》:“子,大夫也。”注:“古者士大夫通曰子。”

5、老师。《论语·公冶长》:“愿闻子之志。”

6、古代少数民族的头领称子。《礼记·曲礼》:“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

猜你喜欢

  • 右承宣使

    官名,辽置。内侍省官员。职掌不详。内官名。辽置,见“左承宣使”。

  • 分封制

    中国奴隶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夏代以不平等的部落联盟的方式来组织政权,夏王是从属部落的共主,从属部落对夏王有服属与贡纳的义务。其详情已不可考。商代分封诸侯,有侯、伯、子、田、男等称号,受封者或为子弟、功

  • 燕朝

    参见“内朝”。

  • 左右中侍上士

    官名。北周置,为天官府左右宫伯中大夫的属官,正三命。其职掌据《隋书·礼仪志》所载为“掌御寝之禁。皆金甲,左执龙环,右执虎环长刀,并饰以金。”

  • 京房考课法

    西汉末年京房为整顿吏治所奏考功课吏法。其法史文不详,惟晋灼述其大意谓:“令丞尉治一县, 崇教化,亡犯法者辄迁。有盗贼三日不发觉,则尉事也。令举之自除,二尉负其辜,率相准如此法”。元帝令朝臣会议,咸以京

  • 马军指挥使司

    官署名。辽朝南面官。分设于各州,统领马军。设指挥使、副使等职。

  • 藩言馆

    清末理藩部所属培养蒙语翻译的专门学校。理藩院改部以后,将理藩院时期的蒙古官学加以扩展,改称藩言馆。

  • 左三护军府副护军

    官名。同“左一护军府副护军”。

  • 帐籍告身案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置,隶兵部,掌兵部帐籍,颁发武选告身。南宋因之。

  • 上计史

    官名,汉置,也简称“计史”,掌从主计吏到京城汇报。详“上计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