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捺钵

捺钵

辽中期以后的政治中心。《辽史·营卫志序》说:“有辽始大,设制尤密: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辽兴宗以后捺钵逐渐形成定制,春捺钵在春州鱼儿泊捕鹅,在鸳鸯泺或混同江钩鱼;夏捺钵在永安山或炭山张鹰;秋捺钵在庆州伏虎山射鹿;冬捺钵在永州广平淀猎虎。这是辽帝从事政治活动的独特形式,通过钓鱼、围猎等活动,加强同少数民族各部酋长的联系。辽诸帝于每年冬夏两季,在冬夏两捺钵召开两次大政会议。会议完毕后,即春水、秋山将届时,皇帝起牙帐,赴春水秋山地点,除由契丹官员全体及应役之人扈从外,并有少数汉人随驾。其人选据《辽史·营卫志》谓:“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汉人枢密院、中书唯摘宰相一员,枢密院都、副承旨二员,令史十人,中书令史一人,御史台、大理寺选摘一人。”契丹官员既全部扈从,则契丹官所管辖的北面宫帐、部族、属国之政,仍可由辽帝随地随时处理。在大政会议之后,汉官自宰相以下大部返于中京居守,处理汉人事务。汉宰相可任命文官县令、录事以下,不须奏闻,县令以上亦可先行堂帖权差,然后于大政会议时取旨,由辽帝加委追认;武官的任命则须奏闻。金沿辽制,在好山好水处建立捺钵,《金史》译为行宫;元代也在北方建驻冬或驻夏的行宫,有时称为刺钵或纳宝。金元的捺钵仅为渔猎而设,不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惟清代于热河置行宫,在木兰围场进行秋狩,为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举动,仍有辽代捺钵的遗意。

猜你喜欢

  • 行台殿中尚书

    官名。东魏置。《北齐书·张亮传》:“寻加(亮)都督扬、颍等十一州诸军事,兼行台殿中尚书。”职掌略同殿中尚书。

  • 绫锦院

    官署名。北宋太祖乾德四年(966),以灭后蜀所得锦工数百人置内绫院,命常参官监领。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改为东、西绫锦院,掌织红锦绣,以供皇帝服饰之用。隶少府监,设东、西绫锦院使、副使为正、副长

  • 内放

    任官术语。清朝官员之实缺,绝大多数由中央政府任命,称“内放”。少数缺位由外省督抚呈请任用,称“外补”。

  • 越转

    即“超转”。宋代官员升迁有超转的规定,亦称越转。参见“超转”。

  • 盐政改革委员会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行政院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依照《盐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设置盐政改革委员会,掌理基于《盐法》的一切盐政兴革计划,委员长由行政院长兼任,委员除财政部长为当然委员外,均应为对

  • 领民大都督

    官名。东魏置,北齐沿之。《北齐书·步大汗萨传》: “(孝静帝)元象(538—539)中,行燕州,累迁临川领民大都督。”

  • 知后典

    公人名。宋置,即“祗候典”,见该条。

  • 东宫三校

    即“太子三校”。

  • 廱厨长丞

    官名。汉置,廱厨指设在雍县之厨,属右扶风。《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廱厨置长及丞,为掌供厨食之官。在廱厨长之下,各县均设有供厨,金文作共厨,出土的有好畤共厨鼎(见《阮氏积古斋钟鼎款识》卷九)、美阳共厨鼎、

  • 苏杭织造太监

    宦官职名。明置,为司礼监外差,员额一人,掌织造宫中所用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