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详官
官名。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枢密院置,相当于中书检正官,掌监察枢密院事务。元丰(1078-1085)改制废。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复置。又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编修条例司亦置。
官名。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置,属枢密院。掌审定枢密院诸房公文,其地位待遇与中书门下的检正官相当。元丰改制后废,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复置,乾道中诏枢密院检详官系掌朝廷机要文字,不许出谒及接见宾客。又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编修条例司亦有检详官,掌检察本司事务。
官名。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枢密院置,相当于中书检正官,掌监察枢密院事务。元丰(1078-1085)改制废。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复置。又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编修条例司亦置。
官名。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置,属枢密院。掌审定枢密院诸房公文,其地位待遇与中书门下的检正官相当。元丰改制后废,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复置,乾道中诏枢密院检详官系掌朝廷机要文字,不许出谒及接见宾客。又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编修条例司亦有检详官,掌检察本司事务。
官名。唐朝置为太子内官,三员,从八品。掌东宫膳羞、酒醴、灯烛、柴炭及宫人食料器皿,隶司馔。女官名。唐代太子内官中有此官,从八品,掌膳羞、酒醴、灯烛、薪炭、器皿。见《新唐书·百官二·太子内官》。
官名。匈奴置。由四贵姓中地位最高的呼延氏充任(一译作呼衍氏),与左日逐世为辅相。
北齐诸公、都督府僚属名。掌左户曹事务。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六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为七品上。北齐沿置,从八品。武官名。南朝宋置,为加官、散官性质的将军,秩八品。北魏亦置,用以褒赏勋庸,秩正七品上。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元年 (196),曹操置,掌屯田事务。职掌及僚属同典农中郎将,唯任稍低,郡国大者置中郎将,小者置此,秩比二千石。三国魏沿置,六品。元帝咸熙元年 (264) 罢诸田官,遂改任太守。吴诸
官名。①即枢密院承旨,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改。② 宋朝承宣使省称。1、官名。五代时后晋高祖天福五年改枢密院承旨为承宣。宋朝改方镇留后官为承宣使。参看《旧五代史·晋高祖纪》和“承宣使”条。2、官署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色司次官,佐司色下大夫掌本司事务。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官名。见“司色下大夫”。
官名。汉代郡都尉的属官有千人,掌领兵之事。《汉书·灌夫传》有“千人”,孟康注:“官主千人如候、司马也。”千人的下一级为五百,见《汉印文字征》。东汉时边郡部都尉屯兵系统的属官有千人、骑千人,千人主步兵,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即掌印官。陈庆甲《金陵纪事诗注》:“凡上洪逆章奏,须用八方金印钤记。杨逆死后,伪章王林绍璋、伪顺王李春发迭掌之,谓之掌朝纲,属贼尤众。”
官名。宋有此加官,散官无职事;而地位高于正职。见《宋史·职官九·检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