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引
官场用语。宋朝选人改官的一种程序。经磨勘许改京官的选人,数人结为一甲,定期引见皇帝,称为班引。引见时,选人在便殿立班,逐一宣名,皇帝有疑者,即命吏部复验,如不中选,则取旨裁决。
宋代选人改官的一种手续。经磨勘改为京官的选人,数人编成一甲,定期引见皇帝,始能改官。引见时选人立班于便殿,逐一宣名进见,皇帝若对改官选人有所怀疑, 即命吏部侍郎复验,若不中选,取旨另作决定。
官场用语。宋朝选人改官的一种程序。经磨勘许改京官的选人,数人结为一甲,定期引见皇帝,称为班引。引见时,选人在便殿立班,逐一宣名,皇帝有疑者,即命吏部复验,如不中选,则取旨裁决。
宋代选人改官的一种手续。经磨勘改为京官的选人,数人编成一甲,定期引见皇帝,始能改官。引见时选人立班于便殿,逐一宣名进见,皇帝若对改官选人有所怀疑, 即命吏部侍郎复验,若不中选,取旨另作决定。
官名。清朝内务府三旗包衣护军营掌治营务之长官。雍正元年(1723)设,每旗一人,正三品。
官名。,“栗”的古写。周设此官,掌冶铸制造量器。《周礼·冬官·考工记·氏》:“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属翼王府,员额二人,官阶为职同总制。参见“典袍”。
官名。元置,为太史院的副长官,秩正三品,员额二人。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即指京官外用。其例始于顺治十年(1653),以少詹事等官外用为司、道。后又定为: 詹事、侍读学士、中允、编、检可外用布政使、按察使、参政、副使等官。康熙二十五年(1686)翰林官外
官名。辽朝北面官,一译“敞稳”。为典族属之官,兼掌部族户籍之事。有大横帐常衮司,三父房各有常衮司,遥辇帐大常衮、大国舅司四帐各有常衮,奚王府有大常衮、副常衮等等,官名。辽置,亦作敞稳。《辽史国语解》:
因犯罪被罢官。《晋书·石崇传》: “伏待罪黜,无所多言。”
官名。又称提点大理寺。辽大理寺以他官主持者称提点,兴宗时,刘伸为三司副使,加谏议大夫,提点大理寺。
官名。① 殷朝始置。《殷契粹编》第五一九片:“丙午贞,酒人册祝。”② 《周礼》官名。一说周朝置宦官之一。《周礼·天官》:“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掌为五齐三酒,祭祀则供奉之,以役世妇。
官库名。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置,秩从五品,掌御用珍宝、后妃公主首饰宝贝。以提点三人为主官,下设大使、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