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郎官泛称。春秋战国至秦有郎中,为君王侍从近官,宿卫宫廷,参与谋议,备顾问差遣。西汉依职责不同,有郎中、中郎、外郎、侍郎、议郎等,无定员,多至千余人。皆隶部中令 (光禄勋)。诸侯王国亦置。职掌守卫皇宫殿廊门户,出充车骑扈从,备顾问应对, 守卫陵园庙等。 其来源有任子、 赀选、军功、入财货等。武帝以后,察举盛行,被举为孝廉、明经者多通过对策为郎。因与皇帝关系密切,任职满一定期限即可迁补内外官职,为重要选官途径。又常奉皇帝差遣,给事于将军幕府、尚书、黄门、九卿等官署。东汉于光禄勋下设五官、左、右中郎将署,主管诸中郎、侍郎、郎中,实为储备官吏人才的机构,其郎官多达二千余人。尚书、黄门等机构则设专职郎官。魏、晋以来备侍从宿卫选官的郎官制度废除,尚书、中书、门下、秘书、著作等机构所设郎、郎中、侍郎皆为固定官职。唐、宋以后又以郎为散阶官名称,位次大夫。详见有关各条。


官名,为诸郎官之总称。战国时始置,秦汉沿置,主宿卫,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定员,多至千人。议郎、中郎,俸比六百石,侍郎俸比四百石,郎中俸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俸比二千石;郎中有车、户、骑三将,俸比千石(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孝顺帝纪》:“除郡国耆儒九十人补郎、舍人。”魏晋除上述诸郎外,还有秘书郎等。隋六部有侍郎,为尚书之副。唐沿隋制,又置郎中、员外郎。其后历代多沿置。文散官也称郎,如唐朝的朝议郎、承议郎、奉议郎、通直郎、朝请郎、宣德郎、朝散郎、宣义郎、给事郎等。汉朝三国属官也有郎。

猜你喜欢

  • 学院院长

    官名。国民党政府时期规定,独立学院设院长一人,综理院务。国立者由教育部聘任,省和直辖市设立者,由省市政府呈请教育部聘任。大学各学院各设院长一人,综理院务,由校长聘任。

  • 走卿

    司农卿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司农(卿)为走卿”。对司农的戏称。司农掌仓庾,须奔走四方去检查,故称走卿。宋人王得臣《尘史下·谐谑》:“七寺闲剧不同,大府为

  • 御饰大夫

    官名。北周置,宣帝即位后,以柳裘为之,掌御饰,其下设御饰下士以佐其职。一说为天官府属官。命品不详。官名。北周置,命品、府属不详。《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周置御饰大夫,掌御饰; 其御服又置司服掌之。”任

  • 内职

    ①宫廷中由妇女担任的职务。《礼记·昏义》:“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后世以称女官。② 宫廷内的机要职务。如汉代的尚书。宋朝指枢密院正副长官、宣徽院长官、三司使副、学士等官,因诸职多由宫廷职务演变而来,

  • 国会副议长

    官名。为国会议长的副职,见“国会议长”。

  • 河南司郎中

    官名。即“河南清吏司郎中”。

  • 史臣

    即史官。晋潘安仁(岳)《马汧督诔序》:“亦命史臣班固而为之诔。”唐代杜甫《哀司徒李公光弼》:“直笔在史臣,将来洗箱箧。”

  • 户部十四清吏司

    官署名。清初户部沿明十三司之制,增设江南一司,共分十四个清吏司,每司都设郎中、员外郎与主事,一般是七、八人,最多到十二人,另外有笔帖式一百二十一人,经承六十八人,分别在各司办事。各司分别掌核各该省钱粮

  • 承修

    官名。清置,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房”。

  • 法依旦尼哈番

    满语官名。汉译为“典仪”。为王公府属官员之一种,掌礼节导引。清制,亲王府置六人,世子府五人,郡王府四人,长子府及贝勒、贝子、公府均各三人,官品自从四品至从八品不等。宣统元年(1909),以避溥仪讳,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