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伊彻满洲

伊彻满洲

清代满族两大部分之一的别称。又称新满洲。清代满族分为“佛满洲”与“伊彻满洲”两种。“佛”满语意为“旧”;“伊彻”意为“新”,指新编入八旗者。与佛满洲有诸多区别:佛满洲随努尔哈赤、皇太极起兵,编旗较早,清军入关前随同作战者较多,伊彻满洲编旗较晚,随同作战者较少,且社会发展较慢,入旗多以穆昆达、阿喇哈、嗄山达、法喇哈达统领,“同姓者居多”,不如佛满洲佐领下“姓氏繁多”。居地偏北,多分布在虎尔哈、瓦尔喀等“野人女真”境内;而佛满洲居地偏南。伊彻满洲不断南迁,渐融入佛满洲中,其内杂有库雅喇、赫哲、索伦(鄂温克),达斡尔、锡伯、鄂伦春等北方各族。习俗与佛满洲亦有差异,更多的保持原始状况。顺治、康熙以前,仅迁到盛京编佐隶旗者有此称。后凡黑龙江南北,松花江、乌苏里江直至海滨,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人众,无论编佐与否,亦有此称。

猜你喜欢

  • 俍目

    参见“俍人”(1687页)。

  • 德荫堂集

    书名。清阿克敦撰。全书14卷。成书于乾隆朝。内容多为有关清史的著述。惟卷13《初使准噶尔奏》,卷14《再使准噶尔奏》为作者于雍正十二年(1734)、乾隆三年(1738)先后两次往伊犁会见噶尔丹策零的疏

  • 则例馆

    清官署名。为专门修纂理藩院则例的部门。乾隆以前未专门设馆,嘉庆十六年(1811)四月,奏请开馆。由院司员、笔帖式内拣补纂修官4员,校对官8员,翻译官、誊录官各10员,由书吏,贴写书吏内拣选供事20名,

  • 奄藏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洮州卫,在今甘肃临潭县境。宣德八年(1433),其族喇嘛高僧亦什藏卜等入朝,贡金银器皿、象、马、方物等。朝廷赐以钞、彩币表里及纻丝袭衣等物。后,有关其族之事,史籍阙载。

  • 道士功德司

    西夏官署名。管理道教事务。属次等司。天盛年间(1149—1169)设1正使、1副使、1判、2承旨、2都案、2案头。

  • 兀者后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窝集后卫。永乐二年(1404)十月,兀者首领义不扎尼等来朝,明廷在其所属之地置此卫,以义不扎尼为指挥同知,罗卜滩咩哥毡为指挥佥事,其地在呼兰河北,小兴安岭以南地区。

  • 聂苏泼

    部分彝族的自称名。亦作涅苏。彝语音译,意为“红色的人”。他称为红彝、罗武。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易门、武定、云龙、双柏、石屏、墨江、峨山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 罗泼

    部分彝族的自称。彝语音译,意为“罗人”。他称阿条。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元阳、金平、罗平、西畴、镇沅、祥云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 羌族巫师名。羌语音译。尊称“阿爸许”,又称“释比”,俗称“端公”。有较高社会地位与威望。专门从事祭山、还愿、安神、驱鬼、治病、除秽、招魂、消灾以及男女合婚、婴儿命名、死者安葬和超度等活动。仅限男性充任

  • 丹增多杰

    见“达延汗”(7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