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旗通志

八旗通志

书名。清代记载八旗制度的志书。前后两次纂修。雍正五年(1727)鄂尔泰(1677—1745,满洲镶蓝旗人)等奉敕撰,乾隆四年(1739)成书,题为《八旗通志》初集。253卷。分为八志:旗分、土田、营建、兵制、职官、学校、典礼、艺文;八表:封爵、世职、八旗大臣、宗人府、内阁、部院大臣、直省大臣、选举;列传:宗室王公、名臣、勋臣、忠烈、循吏、儒林、孝义、烈女。书中对八旗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旗制的规定、增添和更定,旗地的产生及性质,人物的生平事迹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八志以事系人,八表以年系人,与列传相互补充,条例鲜明,记载广博,有重要史料价值。嘉庆元年(1796)福康安等奉敕续修,四年(1799)完成,题为《钦定八旗通志》,俗称《八旗通志》二集。350卷。二集增辑了乾隆年间史实,以补充初集之不足。二书均有满汉两种文本。有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1985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点校本。是研究满族历史,尤其是八旗制度不可少的珍贵资料。

猜你喜欢

  • 翁村

    解放前京族地区的乡村首领,类似村长。负责处理村中一切事务,解决争端,对外交际,筹办“唱哈”节及公益事项,执行祭祀、召集会议,宣读和执行村约等。由村内有名望的老人组成的“嘎古”集团推选能说会道、有办事能

  • 宇文虚中

    ?—1146宋、金大臣,学者。字叔通。四川成都人。初仕宋,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宋靖康元年(1126),宋、金结盟,完颜宗望班师至孟阳,遭宋姚平中夜袭,宗望复还师围汴京(今开封市)。其奉命到宗望军,喻以缘

  • 峒官

    参见“峒僚”(1646页)、“峒”(1646页)。

  • 万佛堂华塔

    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座落在今北京房山县磁家务云蒙山南麓。塔内有辽道宗咸雍六年(1070)、寿昌七年(1101)题记,可证建于辽代。为现存典型的密檐式华塔。华塔,又作花塔,以塔上装饰有巨大的莲瓣,或密

  • 怯惕

    为“乞颜”的复数。见“乞颜”(122页)。

  • 和瑛

    ?—1821清朝大臣。原名和宁,避宣宗讳改是名,字太庵。蒙古镶黄旗人。额勒德特氏。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后历任安徽太平知府、四川按察使,安徽、四川、陕西布政使。五十八年(

  • 鄂弼

    ?—1763清朝大臣。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大学士鄂尔泰第三子。乾隆五年(1740),授三等侍卫。二十三年(1758),授汉军正红旗副都统,署刑部侍郎。二十四年,授山西巡抚,以办理赈灾、平粜、练兵

  • 多罗贝勒

    爵名。满语音译。清代宗室封爵中第五等之称。册封贝勒,授以诰书。崇德元年(1636),始立此爵,时初创9等封爵,位列第三。顺治六年(1649),增定为10爵,位次仍旧,定贝勒之子降封贝子。十年(1653

  • 罗哲彭措南杰

    1854—1922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即松巴呼图克图五世。出生于青海祁连县阿柔。从塔秀活佛罗哲曲江嘉措受戒出家,从土观活佛经师学法。同治十二年(1873),任郭隆寺(佑宁寺)第八十一任法台。十三

  • 永宁寺碑

    明代石碑。全称“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亦称“奴儿干永宁寺碑”。立于黑龙江下游东岸奴儿干都司官署所在地特林村以北江岸石岩上(距入海口约150公里)。碑有两块:一为明永乐十一年(1413)明钦差亦失哈等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