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厄鲁特

厄鲁特

清代对漠西蒙古诸部的总称。又译额鲁特。一说蒙语ogeled(高大、壮大)之汉译,原为卫拉特蒙古具体部落(卫拉特联盟中处于魁首之部落)名,后逐渐与卫拉特通用;一说为蒙语留下来之意。国外学者又往往沿袭突厥语族之习惯,泛称其为“卡尔梅克”。其先系蒙元时期※斡亦剌、明代※瓦刺。初分布于失思吉思(今锡什锡德河)和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经过长期发展变化,并融合和吸收周围突厥语族及东蒙古诸部成分,至明末清初有※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4大部。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下游后,原附牧于杜尔伯特的※辉特列为四部之一。牧地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鄂毕河、伊犁河流域以及青海扩展。以畜牧业为主,兼狩猎,农业和手工业也有所发展。大多信仰藏传佛教。17世纪中期后开始使用托忒文。各部分牧而居,互不统属,但有议事机构——楚固拉干(会盟),即定期的领主代表会议,作为协调各部关系、加强封建统治与抵御外侮的临时组织,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联系甚为密切,表贡不绝。17世纪70年代,※噶尔丹称汗后,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成为准噶尔政治中心和各部会宗地。统辖天山南北,势力曾远及塔什干、费尔干纳、撒马尔罕等地。18世纪中叶,清廷统一西北,在厄鲁特蒙古族聚居地区先后实行盟旗制度。其后裔至今尚生活在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等地区。

猜你喜欢

  • 五户丝

    见“科差”(1674页)、“丝料”(652页)。

  • 水西宣慰司

    见“贵州宣慰司”(1655页)。

  • 拓跋丕

    ?—444北魏宗室。鲜卑拓跋氏。太宗明元帝※拓跋嗣次子,母慕容氏。少有才干,为父钟爱。泰常七年(422),封乐平王,拜车骑大将军,改骠骑大将军。太延元年(435),与镇东大将军徒河屈垣率军4万伐北燕,

  • 頳岘

    古地名。故址在今吉林省集安县治西20余里之小板岔(亦称板石岭西岔)。三国魏幽州刺史毋丘俭正始年间(240—249)征高句骊进军至此,并在此“悬车束马,登丸都山”,攻破高句骊王城。“毌丘俭丸都刻石纪功碑

  • 弩而哥

    见“奴儿干都司”(647页)。

  • 西游录

    书名。元耶律楚材撰。一卷,分上下篇。约成书于1228年。上篇主要记载1219年作者从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军行中亚途中的见闻。所记西行道里、西域山川、物产、风俗,均较详细,可与※《长春真人西游记》相比

  • 清高宗

    即“弘历”(643页)。

  • 皇朝藩部要略

    书名。简称《藩部要略》。清祁韵士撰。约成书于嘉庆(1796—1820)至道光(1821—1850)年间。全书18卷。分内蒙古要略、外蒙古喀尔喀部要略、厄鲁特要略、回部要略、皇朝藩部世系表诸门。书以年、

  • 内蒙古高原

    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东起大兴安岭和苏克斜鲁山,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国。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绵伸3千多余公里。有山脉、丘陵、盆地、平原、沙漠,占内

  • 可沓振

    ?—535南北朝时期吐谷浑王。姓吐谷浑氏。《梁书》载:梁中大通六年(534)嗣立。初受梁封为行河南王,同年三月,复受封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同时遣使至北魏朝贡。在位二年左右,约大同元年(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