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剌里
见“耶律资忠”(1319页)。
见“耶律资忠”(1319页)。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噶济格接本部左翼右旗界,西至巴尔鲁克接札哈沁游牧界,南至札木图接接本部中右翼末旗界,北至哈勒占和硕接札哈沁游牧界。有佐领1。会盟于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初,普尔普车棱族
古族名。唐时今傣族部分先民的他称。始见于《新唐书·南诏传》。分布于红河流域至安南都护府西北一带。因衣着尚白,故名。与汉晋时兴古郡之鸠僚有族属关系。南诏曾将其民组成军队,称“白衣没命军”。后渐改写为白夷
即“载湉”(1844页)。
清朝政府加强对回民统治的一种制度。乾隆四十六年(1781),苏四十三(撒拉族)领导的撒拉族、回族起义失败后,清政府为加强对回族人民的统治,命地方官吏选择回族士绅到清真寺中任学董,负责处理民事纠纷、宗教
见“叶赫部”(539页)。
十六国之一。鲜卑慕容氏所建。檀石槐所建鲜卑联盟瓦解后,慕容氏逐渐兴起。三国魏初,首领※莫护跋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北建政权。西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其曾孙※慕容廆嗣立,后自称鲜卑大单于,据有
?—1665清代云南临安溪处哈尼族首领。顺治十六年(1659),归附清朝,封溪处长官司副长官,世职。康熙四年(1665),附东川土司禄昌贤反对清廷改土归流,被执杀。职除,改土舍。
藏语音译,又作基恰,意为“总管”。原西藏地方政府属下地方行政机构。相当于内地的专区。多设四品以上僧俗官员各1人主事。上对※噶厦负责,下领所属各※宗(相当于内地的县)、谿 (庄园)。原西藏地方政府于昌都
蒙古语音译,亦作浑脱木,意为“皮袋”,元代汉文文献又译作革囊壳壳。古代蒙古人用具之一,以牛皮制作。其主要用途是:一,作为渡船,《维西见闻记》:“革囊,不去毛而趸剥羖皮,扎三足,一足嘘气其中,令饱胀,扎
元代蒙古地区重要驿站之一。设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原名开平,中统元年(1260),世祖忽必烈在此称汗,四年(1263),改名上都,有元一代,为诸帝夏季驻地,每岁巡幸至此。与大都(今北京)并称“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