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女像石座

女像石座

西夏石雕。共四件,出土时排成一行。红砂石质。近似正方体。一长63,宽59.8,高57厘米。顶面正中有一卯孔。圆雕女性人像,其形象除胸前无兜肚,双乳下垂,半握双拳支撑于膝,手腕足胫各饰双环外,其余与男像石座相仿。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未见镌刻文字。1975年出土于银川西夏陵园五号陵碑亭遗址。现藏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猜你喜欢

  • ?溪

    见“无溪”(244页)。

  • 平茶洞长官司

    明、清四川土司名。明洪武八年(1375),以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改置,隶酉阳宣抚司(后改“酉阳宣慰司”)。二十七年(1394),署长官、宋代杨业后裔杨再胜谋杀兄子杨正贤等,明帝令逮再胜,诛之,使正贤

  • 阿尔巴齐宰桑

    蒙古语音译“阿尔巴齐”意为“当差人”。“宰桑”为汉语“宰相”之音译。阿尔巴齐宰桑是准噶尔承办鄂拓克、昂吉贡赋和差役的官员,定员4名。下领阿尔巴齐约百员,随其赴各处催差。

  • 伊罕河卫

    见“亦罕河卫”(873页)。

  • 乃儿不花

    ?—1393北元大臣。又名不颜朵儿只。蒙古族。元末任知枢密院事、平章,封国公。明洪武三年(1370),元惠宗(顺帝)卒,继事北元大汗爱猷识理达腊,官太尉。七年(1374),遣使至大同,表示欲降明,太祖

  • 扬歌

    见“盈歌”(1714页)。

  • 满洲大簪

    土默特等蒙古族地区女子的头饰。因自满族传入,故名。清代至民国初,蒙古族女子长到15岁时,开始改变发式,用簪别住头发使成髻。簪一般用骨或金属、玉、石制作。戴簪以示成年,可以婚嫁。

  • 吐峪沟石窟

    位于今新疆鄯善县西50余公里处,傍火焰山,距高昌故城15公里。开凿在吐峪沟东岸半山中。石窟分东南、西北两区。东南区有4窟,西北区有21窟。在沟西岸还有石窟和以土坯砌成的土窟16处。多有汉文题记。最早当

  • 西陲总统事略

    书名。初称《伊犁总统事略》。原为汪廷楷辑编,后经祁韵士改订,嘉庆十三年(1808)由伊犁将军松筠审定。全书12卷。一卷叙清廷统一天山南北及伊犁设防兴屯经过。二卷为天山南北路图说。三卷叙南北路境域、山水

  • 东拒

    西夏官位。西夏语音“勿口”,枢密六大之一,位在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