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对偶婚

对偶婚

由一男一女在或长或短时期内结成的不牢固的婚姻形式。亦称偶婚、个体婚。萌牙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新石器时代。属群婚向一夫一妻婚过渡的中间环节,自身无独特的亲属制度。对偶婚通常有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在早期,夫妻双方分属两个氏族,不组成同居共炊的家庭,由丈夫夜晚走访妻子的方式过夫妻生活。一个男子在若干女子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也在若干丈夫中有一个主夫。双方结合自愿,分离自由,地位完全平等。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女方在生产生活上的需要,对偶婚发展到中期阶段,男子须离开本氏族,移居妻家,同妻子、儿女组成母系对偶家庭。妻子为家庭核心。丈夫不算妻方氏族成员,生产生活上仍与自己母家保持着紧密联系,死后归葬母方氏族墓地。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夫妻地位基本平等,双方都或明或暗有自己的情人,无独占的同居,常因些微小事即解除婚约。随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男子在社会和家庭中地位增强,并逐渐将私有财产集中到自己手中。到对偶婚晚期,由男子从妻居转为女嫁男娶。丈夫成为家庭的中心,妻子处于从属地位。丈夫对妻子已产生独占要求,而自己则不受任何约束。由于此时群婚残余尚存,独占同居很难实现,离婚与再婚比较频繁。对偶婚为父系氏族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并推动人类社会向文明社会迈进。其残余普遍存在于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如古代的高山族、壮族、近代的永宁纳西族、永宁普米、基诺、布朗、他鲁(彝族支系)、叶车(哈尼支系)、藏族等,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访宿的对偶婚形式;部分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直至20世纪50年代,则仍然保存有从妻居或从夫居的对偶婚残余。

猜你喜欢

  • 哥力各台吉

    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蒙文史籍称作古鲁格台吉,因领有土默特所属达拉特部,故亦称打郎台吉、打喇台吉。孛儿只斤氏。※俺答汗第六子。驻牧于大同得胜堡塞外300余里处的垛兰我肯山后。在得胜堡与明互市。有子

  • 满语

    我国满族曾经使用过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语同蒙古语的关系比同突厥语的关系要近。从满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来看,满语固有的语音,有6个元音,19个辅音。复元音丰富。元音出现在一个词里,

  • 黄岗梁

    山名。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东北部。蒙古语音译,意为“鞍桥山”。古名蹛林,匈奴于秋季马肥时,常大会于蹛林。辽太祖阿保机曾在蹛林拜日。传说成吉思汗及其将帅曾登山进行祭祀,把棒槌石作为拴马桩。元末翁吉剌部居

  • 丹周才定

    1752—1827清代玉树第二十代囊谦王、千户。藏族。嘉庆元年(1796)会盟时,由西宁办事大臣策拔克颁给文书,更换牌照,划定所辖四界,并在盟会上协同主事官员调解阿夏百户陈增与中坝百户昂赛间的纠纷。后

  • 太司

    见“太石”(271页)。

  • 义州

    地名。①渤海王国置。为铁利府所统六州之一。辽灭渤海后,其民大部分被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东之西拉木伦河旁,初袭用原州名,重熙元年(1032)降为义丰县,后又更名富义县,隶辽上京道庆州。 ②金天德三年(11

  • 龙突骑支

    隋末唐初焉耆王。王族龙姓。原役属于西突厥。隋大业中,遣使赴隋朝贡。唐贞观六年(632),遣使入唐贡方物,请开大碛路以通商旅,太宗许之,并令其授咥利失可汗,以平西突厥内乱。高昌国怨其通大碛路,出兵屡攻,

  • 社寮

    见“公廨”(324页)。

  • 门隅

    地域名。藏语意为“门地方”。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东南部。7世纪时即属吐蕃政府所辖。9世纪以后臧玛王子的后裔,拉隆贝吉多吉之兄弟,曾先后统治门隅东西各地。13世纪初,蒙古太子阔端派兵入藏,势及门隅,头人皆臣

  • 哈迪尔

    ?—1830清代新疆维吾尔族王公。一译哈第尔。乌什人。清郡王衔贝勒※霍集斯第四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受命袭父爵,赐乾清门学习行走。五十四年(1789),任镶红旗蒙古都统。嘉庆四年(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