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傈僳族对村寨的统称。指为一群血亲关系相近的人们共同体所居住的地方。解放前云南怒江等傈僳族地区在家族联合基础上形成的村寨组织。村寨名称往往以自然环境的特征、某种植物或人们的活动情况而定。规模大小不等,大的达百户,小的只有一二十户。每个村寨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其组成有以下三种情况:①以一个氏族内的一个大家族为单位组成;②由一个氏族内的两个或多个家族联合组成;③由数个不同氏族的家族混合组成,这种村寨实际上已成为以地域和血缘纽带为联系的村落公社(即农村公社)。各村寨均有公共山林、猎场、荒地及墓地,本村寨成员均有权开垦和使用。同一村寨成员间有互助协作的义务,特别是在向土司缴纳贡礼,村社间发生械斗时,其互助协作关系更为突出。每个村寨都有一个公认的头人(傈僳语称“实扒”或“搓吾”),而较大的村寨则在几个家族中公推一个威信较高的人担任头人。由于村寨成员有经济上享有的自由平等以及各家族组织相应的独立,头人的形成,往往既不能靠世袭,也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沿袭传统习惯,拥戴颇有众望的长者充任。在历史上,由于这种分散的相对独立的村寨组织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傈僳族地区较大的统一政治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猜你喜欢

  • 稠哈

    傈僳语音译,意为“魂”。旧时傈僳族原始宗教观念之一。认为人体与魂相依相伴,并受其主宰;一旦魂离人体,须请※“尼扒”或※“尼古扒”(均为巫师)进行“招魂”,让其复归人体,否则便会体弱、生病,甚至死亡;人

  • 后唐太祖

    见“李克用”(1034页)。

  • 科布多

    清代地名。又译和卜多、科卜多。位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西北(即今蒙古境内科布多)。以地有科布多河得名。词义意谓“箭橐”。初隶准噶尔。康熙三十六年(1697)噶尔丹死后,并于清,清军于其地置屯田。雍正八年

  • 完颜杲

    ①(?—1130)金宗室、大将、开国功臣。本名斜也,亦作斜野。女真族,完颜氏。金世祖※劾里钵第五子,太祖※完颜阿骨打同母弟。收国元年(1115),阿骨打创立四勃极烈议事制,为国论昃勃极烈。天辅元年(1

  • 弹汗山

    汉代鲜卑地区山名,又作弹汙山。在今内蒙古兴和县东北、河北尚义县东南。东汉桓帝(146—167年在位)时,鲜卑大人檀石槐建鲜卑部落联盟,立庭于该山之歠仇水(又作啜仇水)上。后东西部大人皆归服。

  • 海东青

    鸟名。亦称“海青”。雕的一种。因产于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中游以东至海地(包括附近海岛)而得名。善捕水禽小兽,以翼搏击,“大者力能制虎”,有“羽中虎”之称。以羽色纯白为贵,白而杂他色者次之,灰色者又次之。捕

  • 岗日宁东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音译,意为神石。旧时珞巴习俗。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米林县以南的珞瑜地方。在每个氏族的重要村子外,均设有一块巨石,凡出征进行氏族复仇和胜利归来的庆祝活动及氏族首领的任职仪式等,均在此举行

  • 蒙怜路军民总管府

    元代土司名。据《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十七年(1290),从云南省请,以蒙怜甸为蒙怜路军民总管府。《读史方舆纪要》卷119木邦军民宣慰司条,称其地在木邦司北。治所在今缅甸北部勐卯之西。为傣、掸族居地。

  • 太平策

    书名。元郑介夫撰。成宗大德(1297—1307)年中,作者宿卫禁中时上奏的策文。1纲20余目。所论涉及投下、怯薛、驱口、匠户、僧道、钞法、盐法、定律、给俸、户计、军站、田制等事,反映了各方面的一些实况

  • 清文补汇

    书名。满汉对照词书。宜兴(满族)编著。8卷,乾隆五十一年(1786)成书,有嘉庆七年(1802)刻本。体例与《清文汇书》同,收词7900余条,可谓《汇书》之续编。对学习、研究满文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