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拔曳固

拔曳固

即“拔也古”(1363页)。

猜你喜欢

  • 强伸

    ?—1233金末抗蒙将领。女真族。原姓都烈。本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射粮军子弟。兴定元年(1217),从华州副都统安宁收复潼关。后于洛阳选充官军。戍陕铁岭。军溃被俘,从都尉兀林答胡土逃归中京(

  • 福征寺

    内蒙古地区寺庙名。蒙古语称“布特苏木”,也称“包头召”。位于包头市东河区召拐子街。约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砖木结构,为以圆木支撑的西藏式二层楼房。一楼为经堂;无隔墙;二楼供释迦牟尼;护

  • 丁未防城之役

    见“钦廉防城起义”(1670页)。

  • 觉罗额尔德

    ?—1671清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色勒之子。初任佐领。崇德七年(1642),随军围锦州,败明总兵洪承畴松山援军。八年,从贝勒阿巴泰征明,败明步骑数千于三河县。顺治元年(1644),随睿亲王多尔衮入关

  • 后汉高祖

    见“刘知远”(863页)。

  • 崇巴噶什部

    参见“冲巴噶什部”(882页)。

  • 布侬

    壮语音译,意为“侬人”。部分壮族及少数布依族自称。分布在今云南文山,广西左、右江流域及贵州册亨县境内。多姓侬,北宋※侬智高起义失败后,部分改为赵姓、许姓,余去人字旁而为农姓。今广西、云南之布侬统称壮族

  • 老舍

    见“舒庆春”(2261页)。

  • 乡约制度

    清政府加强统治回民的一种制度。乡是社会基层行政单位,乡约为一乡首领。雍正年间(1723—1735)始行于河州(今甘肃临夏)各地。乾隆四十六年(1781),苏四十三(撒拉族)领导的撒拉族、回族起义失败后

  • 奶油

    蒙古等游牧民族的传统奶食品之一。广泛流行于内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等地。蒙古语称“查干陶苏”,即“白油”。旧时牧民用手工操作,制法:将鲜奶倒入桶内,有的牧区以搅拌或用毡子包起来保温,使其发酵,将浮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