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教坊制度

教坊制度

中国伊斯兰教宗教制度。又称“阁的木教坊制度”或简称“阁的木制度”。“阁的木”,系阿拉伯语“古老”之意,是中国伊斯兰教中最古老的教派,亦称“老教”或“老派”。此制是老教以教坊为基本单位的一种宗教组织制度。在回族的宗教组织中,年代最久,分布最广,且一直沿袭至今。它渊源于唐宋时代的“蕃坊”,到元朝基本形成,明清更为发展。在这种制度下,清真寺的组织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管理教务者,为“三掌教制”或“三道制”。即由阿訇或教长,主持本坊全面宗教事务,下分三职:“伊玛目”,或称“掌教”或“住持”,专司领拜和掌管教规,可以代行阿訇职权;“海推布”,或称“协教”俗称“二掌教”,专门负责宣读“呼图白”,宣讲教义者;“穆安津”,亦称“赞教”或“宣礼员”,俗称“三掌教”,每天按时念“邦克”,呼唤教徒来礼拜者。其教职人员,原为聘请,元明时代,有的地方形成“世袭三掌教制”。清末大多废除。此外,还有“穆夫提”,或称“哈最”者,即宗教法官,以处理教民之间纠纷及教坊内部一般民刑案件。二为管理寺务者,称“寺管会”或“董事会”。会设“没完塔里”,过去称“管寺乡老”、“学董”或“社头”。俗称“四师傅”或“寺司务”。多由富有的年长之穆斯林一人或数人担任。负责管理本坊清真寺所属土地、房产和其他宗教收支费用,筹办各种活动,决定阿訇的选聘和其它寺务。又设有“乡老”,协助“管寺乡老”办事。一般设数人,或按寺之东、西、南、北方各设一人者,称为“四角乡老”。由这些人组成“寺管会”。民国以后,有的大城市仿企业之法,成立“董事会”,设董事长和董事若干。各个教坊,按地域形成独立的宗教组织,没有隶属关系。只是到16世纪中叶,西北地区随着门宦教派的出现,打破这种教坊单位,形成门宦制度。但从全国范围看,广大回族地区基本上实行的是教坊制,即使在西北地区也是与门宦制度并存,且占主要。它在历史上对促进回回民族之形成、加强回族内部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加强民族内部的团结、反抗外来压迫等方面,都曾起了一定的作用。

猜你喜欢

  • 博克达山

    新疆山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今作博格达山或博格多山。位于新疆中部,东西走向,是准噶尔盆地与吐鲁番盆地之间的界山。主峰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终年积雪,是北天山东段最高峰。

  • 中政院

    元朝官署名。掌中宫财赋、营造、供给及宿卫、分地诸事。成宗元贞二年(1296),初置中御府。大德四年(1300),升中政院。武宗至大四年(1311),并入典内院。仁宗皇庆二年(1313),复为中政院。定

  • 夫差

    ?—前473春秋末年吴国国君。吴王※阖闾之子。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父卒,继位。为报越国杀父之仇,日夜练兵,强化军事力量。二十六年(前494),兴兵伐越,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大败越军,困越王

  • 宗哥河之役

    唃厮啰政权抗击西夏入侵河湟的战争。宋景祐二年(1035),唃厮啰政权首领啰厮啰率本部兵万余人,在青唐(今青海西宁)北之猫牛城阻击夏人李元昊部将苏鲁儿所部3万5千众,大败之,苏鲁儿被执。继因元昊亲率大军

  • 东钁里

    “钁里”,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名。东钁里为应天皇太后※长宁宫下之一抹里。是宫下另有一抹里称“西钁里”。又,承天皇太后※崇德宫下有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径名“钁里

  • 钱觉耀

    ?—1665清代云南临安府瓦渣哈尼族首领。顺治十六年(1659),归附清朝,授瓦渣长官司副长官世职。康熙四年(1665),附王翔(又作王朔,哈尼族)、禄昌贤反抗清廷改土归流,被官军执杀。职除,改土舍。

  • 温托珲河所

    见“兀讨温河千户所”(112页)。

  •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三世

    1758—1773清代喀尔喀蒙古哲布尊丹巴系第三代活佛。法名伊什丹巴尼玛。加佛教传说的十五位先世,亦称第十八世。藏族。喀木(即西康,今西藏昌都地区)里塘领主丹津衮布子。第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入寂后,

  • 牙葛直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下均设抹里。牙葛直为辽景宗※彰愍宫下之一抹里。承天皇太后※崇德宫下一抹里亦

  • 阔什别吉

    突厥语qoshbegi~qushbigi音译。阔什(qosh ~ qowush),意为“大本营”,别吉(begi)意为“首领”、“官人”,两者组合成词,意为“大本营长官”。※叶尔羌汗国时期担任这一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