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杨敬修

杨敬修

1870—1952

近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师、翻译家。字仲明,号秀真,以字行。经名萨里哈。天津塘沽人。回族。父母早亡,由祖父母抚养。少年时以卖烧饼为业,生活清苦。后从师李正先阿訇,学习阿拉伯文及伊斯兰教典籍,聪明过人,绰号“杨才子”。20余岁中秀才。并能用阿拉伯文写诗。好学,勇于接受新思想。光绪二十九年(1903),写成《四教要括》一书。论及礼、释、耶、穆四教,重在发扬伊斯兰教,并大胆引进《天演论》的思想,提出“教竞人择、道者有留”的新思想。揭露教内之腐败现象,抨击保守势力。为近代中国伊斯兰教著作中最早倡导改革者。曾在河北三河县、玉田、丰润、辽宁,沈阳等地任阿訇。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北京花市阿訇,发起成立“京师清真教育总会”,起草宣言和章程。并于1911年编写《中阿初婚》,为中国最早自编的阿汉文对照教材,在全国寺院流行。民国后,在上海、南京、归绥(今呼和浩特)等地讲学、办学,曾与时子周,王静斋等创办阿文大学,并任教于成达师范学校。1921年起开始翻译《古兰经》,以严格的直译方法,经过细致的字斟句酌,译成《古兰经大义》,于1947年在北京出版。译著尚有《亥帖注解》、《亥帖译音》先后在上海出版。病逝于北京。

猜你喜欢

  • 列周道

    辽东丹国大臣。渤海人。一作列周义。渤海国亡后仕于东丹国,官南海府都督。后唐清泰二年(东丹甘露十年,935)十二月(一作十一月),奉命朝后唐,贡方物。翌年二月,后唐授以检校工部尚书,旋返归。

  • 古勿峒

    亦称“古勿洞”、“古拂洞”、“古佛洞”。壮族古地名。参见“傥犹州”(2249页)。

  • 敌烈部

    辽金时东北部族名。又作敌拉、迭烈、敌剌、迪里、迪烈子、敌烈得(德)、迪烈得(德)、迭烈德、达里底、德哷勒。始见于《辽史》,辽太宗天显五年(930)“敌烈来贡”为最早记载。族属一说属突厥语系民族,源于※

  • 元宝炬

    507—551西魏皇帝。535—551年在位。鲜卑元氏(拓跋氏)。孝文帝※元宏孙,京兆王※元愉之子,母汉人杨氏。正始(504—508)初,坐父罪,兄弟皆幽宗正寺。延昌四年(515),宣武帝卒,得昭雪。

  • 卜儿孩

    ?—约1559明代蒙古右翼领主。亦译卜儿亥、博喇海等。出身于野乜克力部(一说为畏兀儿近族),被元裔孛儿只斤氏视为异宗权臣。初隶达延汗,称太师。后因达延汗废除异宗领主,故不服达延汗统治。正德九年(151

  • 越质部

    十六国时期陇西鲜卑之一支。“越质”初为部落之号,后以为氏。原居于平襄(治所在今甘肃通渭县西南)。晋太元十三年(388),越质叱黎为西秦乞伏国仁破于平襄,其子越质诘归、弟之子复半及部落5千余人被俘。降西

  • 安庆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初名清真堂(一作礼拜堂)。在安徽安庆市大南门内忠孝街(今名清真寺街)。明成化(1465—1489)初,由骠骑将军马义(回族)等兴建。清康熙(1662—1722)中叶改建。道光(1

  • 医人院

    西夏官署名。西夏语音“尼卒埿讹”。属中等司。主事者不定员。

  • 拉旁

    珞巴族阿帕塔尼部落设在村寨中的一种平台建筑物。其为各氏族社会活动中心及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一般一个氏族拥有一个平台,偶尔亦有两三个关系密切的氏族或是不同等级的氏族共用一平台,大氏族也有分设多个的。

  • 东科尔·达瓦坚赞

    1476—1556东科尔寺一世活佛。藏族。生于青海巴尔康东科尔地方。父绒布隆巴,家贫,以乞讨为生。他幼年出家,赴木雅热甫岗拜师学经。后转赴西藏,在色拉寺下院绒布康村,拜绒布格底曲杰为师,尽学佛典。后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