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子马
又作栏子军,或远探栏子马。契丹兵制,凡举兵,选剽悍之士为栏子军(马)。视出军多寡,少则数十,多则上万。主要任务为侦候敌人动静。居先锋军前20余里,全副衣甲,每行10里或5里稍驻,下马侧听有无人马之声,有则擒之;若力不能敌,急报先锋军,齐力攻击;如遇大军,则走报主帅。敌中虚实,动必知之。待大军驻舍,乃作夜巡。凡逢契丹南下,每每举兵众多,至入南界,步骑车帐均不择道路,兵分三路,东西展开,往往在大帐前和东西两面,各差大首领1人,率栏子马万骑,散游于百十里之外,更迭巡逻,以窥敌情。
又作栏子军,或远探栏子马。契丹兵制,凡举兵,选剽悍之士为栏子军(马)。视出军多寡,少则数十,多则上万。主要任务为侦候敌人动静。居先锋军前20余里,全副衣甲,每行10里或5里稍驻,下马侧听有无人马之声,有则擒之;若力不能敌,急报先锋军,齐力攻击;如遇大军,则走报主帅。敌中虚实,动必知之。待大军驻舍,乃作夜巡。凡逢契丹南下,每每举兵众多,至入南界,步骑车帐均不择道路,兵分三路,东西展开,往往在大帐前和东西两面,各差大首领1人,率栏子马万骑,散游于百十里之外,更迭巡逻,以窥敌情。
东乡族自称,又译撒塔、撒里达、撒尔塔兀勒、撒尔塔黑台、萨尔塔郭勒、萨尔塔克沁、沙尔达固找、沙尔塔套尔、西尔达克沁。源自梵语sarta,意为“商贾”,泛指中亚一带的穆斯林。东乡族中广泛流传自己的祖先源于
西域古地名。见《大唐西域记》,唐称中安国。《魏书·西域传》称忸密。《隋书·西域传》称安国。《新唐书·西域传》一作布豁。《元史·西北地附录》作不花剌,同书《太祖本纪》作卜哈儿,《察罕传》作孛哈里。《元朝
短犴皮裤,参见“耶什它姆”(1306页)。
清黄懋裁撰。《得一齐杂著日记》之一。光绪四年(1878)五月受四川总督丁宝桢札委赴藏,于七月初七日自成都出发,经雅安、打箭炉(今康定县)、里塘(今里塘县)、巴塘,折南至云南中甸,再经丽江、大理、永昌(
东晋十六国时期陇西鲜卑之一支。以部落首领仆浑领部而得名。东晋义熙六年(410),仆浑与羌句岂、输报、邓若等率户2万降于西秦乞伏乾归。次年二月,其部众3千余户被徙于度坚城(今甘肃靖远县西),乾归派子敕勃
书名。明金幼孜(1368—1431)撰。1卷。幼孜本名善,以字行,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建文二年(1400)进士,授户部给事中。永乐十二年(1414)三月十七日成祖北征瓦剌答里巴、马哈木等,至八月初一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后藏的最大寺院。又作扎西伦博寺等。寺名为藏语音译,意为“吉祥须弥”寺。初建时曾名“岗坚曲批”,意为“雪域兴佛”寺。常同拉萨三大寺并称为西藏四大寺。位于日喀则附近尼色山麓。明正统
见“多布库尔路”(852页)。
汉代匈奴地区山名。见“金山”(1469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作拉拉卫,并将刺山卫作拉拉山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