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
中国佛教石窟建筑之一。又名万佛峡。位于甘肃省安西县西南75公里处榆林河两岸山谷之东西两侧。始凿于北魏前,后北魏及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修建。现存洞窟41个,其中东崖30窟、西崖11窟。有壁画者20窟。塑像与壁画以唐宋居多,也有不少西夏与元代作品。部分壁画上还有西夏文题字。洞窟形制及艺术风格与莫高窟相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佛教石窟建筑之一。又名万佛峡。位于甘肃省安西县西南75公里处榆林河两岸山谷之东西两侧。始凿于北魏前,后北魏及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修建。现存洞窟41个,其中东崖30窟、西崖11窟。有壁画者20窟。塑像与壁画以唐宋居多,也有不少西夏与元代作品。部分壁画上还有西夏文题字。洞窟形制及艺术风格与莫高窟相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区名。位于今辽宁省北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法库厅置。辖域东界奉天府开原县,西接新民府彰武县,南邻奉天府,北连昌图府康平县。汉、三国属幽州。唐属安东都护府。辽属东京道。金仍其旧。元属辽阳路。
古关隘名。亦名“炎关”,以通炎热之地得名。位于广西兴安县城约17里处。为湘楚进入岭南百越、瓯骆地之要冲。关东面为狮子山,西面为凤凰山,两山石壁相望,中为通道,势极险要。又有一道长约10丈、高1.5丈的
曾活动在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额河下游及察隅河上游的一支古老居民。擅农事和射猎。讲自己的土语。约在19世纪上半叶,其首领司那热布颠率众与藏族发生激战,终因失败而迁走他地。至今当地还有据称是烔人留下的梯田、
?—360东晋时前仇池国君主。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杨国从父。东晋永和十二年(356),杀堂侄杨国自立。遣使附东晋。升平三年(359),受晋封为平西将军、平羌校尉、仇池公。次年,卒,子世
门巴语音译。旧时门巴族祈盼儿童健康成长的习俗。流行于西藏门巴族部分地区。给小孩理发后,把剪下的头发收在一起揉成团,挂在孩子胸前,称“杜马”。意为使孩子平安长大。
见“姚兴”(1172页)。
辽代部族名。一作吾独婉部。为辽国外十部之一(又记为辽属国),对辽时叛时服,各有职贡,犹唐之※羁縻州。辽于北面属国官中设有吾秃婉部大王府。道宗清宁八年(1062),该部惕隐(官名,掌政教)屯秃葛等请岁贡
见“蓟县白塔”(2317页)。
河名。亦称“阿术浒水”。“按出虎”亦作“阿注浒”、“阿触胡”、“阿术火”、“阿之古”、“按出浒”、“安术虎”等,女真语,“金”之意。清称阿勒楚喀河。今称阿什河,为松花江支流之一。女真族因发祥此河流域而
书名。南宋李焘(1115—1184)撰。520卷。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陆续呈进。焘,丹棱(今四川洪雅)人,字仁甫,任地方官及兵部员外郎等多年。博览群书,熟悉当代典故。取北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