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歌圩

歌圩

壮语称“窝坡”、“窝墩”、“欢龙洞”。壮族青年男女传统的娱乐与社交活动。流行于广西左、右江流域及云南文山州境内者,多有固定场所;其它地区无固定场所。多于春节期间及夏历三月三前后举行,其它重大节日或农闲时亦有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内的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携带五色糯米饭、红蛋、绣球、毽子及各种礼物,分别男女成群结队,前来赶圩,在圩上或附近寻找异性队伍,以歌相认,表情达意,由浅入深,有“见面歌”、“问好歌”、“盘问歌”、“考察歌”、“爱慕歌”、“交情歌”、“送别歌”、“约会歌”之别。间或举行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抢花炮等文体活动。通过对歌等活动,未婚者便可物色意中人,如情投意合,便交换信物,盟誓终身。歌圩的起源,北宋时已有记载。明代岳和声在《后骖鸾录》中曾详尽描述万历三十九年(1611)三月十七日壮族在柳州郊外举行的一次歌圩盛况。明末邝露在《赤雅》中还说:壮族歌圩有春歌、秋歌之分,春歌在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举行,秋歌在八月十五举行。《凭祥土州乡土志》(抄本)亦载:“时属四月,俗有歌圩,男女成群,各有行数,歌声互答,自乐其乐。然乐而不淫,有‘关雎’之遗风焉。”民间相传壮族歌圩起源于纪念唐代歌仙刘三姐,或说起源于古代壮族的“赛歌择婿”,久而成俗。

猜你喜欢

  • 辽太宗

    见“耶律德光”(1323页)。

  • 柔玄镇

    见“六镇”(382页)。

  • 羌洋

    旧时东北地区对沙俄钱币的俗称。对其纸币则称“羌帖”。名称来源,似与清初黑龙江流域各族咒称沙俄侵略者为※罗刹,误传其为老枪,又误为老羌有关。

  • 标敏

    瑶语音译,意为“瑶人”。部分瑶族自称。他称“东山瑶”。分布在广西全州、灌阳和湖南零陵、道县。操“勉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

  • 妈打扒

    傈僳语音译,或称“妈打时”,意为“竹氏族”。旧时云南怒江地区傈僳族氏族图腾名称之一。以竹子为其氏族图腾。传说竹氏族系出生于竹筒,号称“竹王”,其后裔即成为竹氏族。竹氏族成员把“竹”作为自己的姓氏。至现

  • 搏穆波果尔

    见“博木博果尔”(2153页)。

  • 芒市御夷长官司

    云南土司名。明正统八年(1443)置。治所在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辖境为今云南潞西县大部及龙陵县部分地区。旧名“怒谋”,又称“大枯赕”。至元十三年(1276)置茫施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

  • 色柯寺

    见“广惠寺”(132页)。

  • 巴特玛喇布坦

    1899—1946近代蒙古王公。字经堂。内蒙古札赉特旗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封为多罗贝勒。1912年,被袁世凯政府封为多罗郡王,不久晋封亲王。1925年,创办齐齐哈尔蒙旗师范学校,并任校长。伪

  • 哈剌反

    明初土族第一代剌土司。青海西宁州人。明洪武四年(1371)附明,授充总旗。其孙剌苦功升副千户,始以剌为姓。曾辖有“土舍”、“土民”100余户,男女200余人。居地在今民和县泉里剌家庄,上剌庄。附剌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