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沃沮

沃沮

①古族名。来源于古※貊族。《后汉书》等有传。有东(亦称“南”)沃沮、北沃沮之分(一说东沃沮即沃沮,包括南、北沃沮)。旧据《辽史》多认为在今辽宁海城县一带;今一般据《后汉书》等称,其“在高句骊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北与挹娄、夫余,南与貊接”,认为东临日本海,西以朝鲜狼林山脉东麓及中国延边地区为界,南达元山市北,北至中国吉林省珲春县境与挹娄为邻(一说北有兴凯湖以南地)。西汉武帝前,臣属卫氏朝鲜。汉元封三年(前108)武帝灭朝鲜后,置郡设县,其地为玄菟郡辖境的一部分,玄菟郡治所初就置于沃沮城(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附近)。因部族弱小,高句骊兴起后不久即被兼并:《三国史记》载,高句骊始祖东明王十年(前28)灭北沃沮,并以其地为城邑;大祖大王四年(公元56)取东沃沮地为城邑,拓境东至沧海(今日本海),南至萨水(今清川江)。后逐渐被高句骊族同化(一说北沃沮后与勿吉融合形成号室靺鞨,即靺鞨号室部)。地宜五谷,人善种田,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产貊布,有鱼、盐等土特产品。人质直强勇,因少牛马,习于“持矛步战”。衣、食、住、行和语言等,与高句骊族类同。社会内尚“无大君长”,只邑落“各有长帅”。流行死者遗骨“举家皆共一椁”葬俗。 ②见“窝集部”(2297页)。

猜你喜欢

  • 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

    书名。清末恭亲王奕訢领衔编修。光绪二十三年(1896)成书。320卷。首1卷。本书辑录咸丰五年(1855)八月初三日至光绪十四年(1888)九月初二日,有关陕西、甘肃(包括宁夏、青海)新疆回、撒拉、东

  • 佤语音译。俗称“人头桩”。旧时云南西盟佤族村寨专门放置供奉人头的木桩。高约一米,顶部或背后挖有洞,用以存放头颅,置于村寨附近的鬼林中。过去佤族盛行猎头祭谷之风,猎来的人头先放在木鼓房中供祭专司稻谷生长

  • ①哈萨克等族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一个特殊阶层。为执法人员,负责处理民刑案件。原大多出自富裕平民家庭,由选举产生。其人必须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熟悉哈萨克习惯法,善于处理各种诉讼案件,佐部落头目管理牧民。最

  • 拜寄

    旧时瑶族地区盛行的一种迷信习俗。凡家中小孩体弱或多病须“拜寄”于某人或某物以消灾,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长。若“拜寄”对象是人,必选人畜兴旺和健康长寿的老人,越老越好,要请巫师举行一定仪式,“拜寄”后,由“

  • 万俟受洛干

    即“万俟洛”(104页)。

  • 屋顶葬

    门巴族葬俗之一。流行于西藏门隅地区。用于婴幼儿。用盐水洗净尸体,装入盛有干沙的木匣,封实木匣后,放置于屋顶的角楼。数年后弃木匣于河里。

  • 完颜宗望

    ?—1127金宗室、大将、开国功臣。一名宗杰,本名斡鲁补,亦作斡离不、斡里不、讹鲁补。女真族,完颜氏。阿骨打次子(《大金国志》作第四子。江南人误作“二太子”)。历随父征西夏伐宋,常侍左右。天辅六年(1

  • 居力盖札萨克旗

    见“和硕特南右翼末旗”(1453页)。

  • 孛儿帖赤那

    传说中的蒙古祖先。又译布尔特齐诺,蒙古语意为“苍色的狼”。蒙古国创建者※成吉思汗二十二世祖。原居额儿古涅·昆(今额尔古纳河)流域,后率部越腾吉思海(指今呼伦湖),移牧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上游的不儿罕山

  • 准噶尔官制

    清代准噶尔职官制度。有兀鲁思和鄂拓克两级。汗或大台吉(珲台吉)为准噶尔最高统治者,管辖准噶尔全境。下分四卫拉特,各有首领雄据,以其首领为大台吉。四卫拉特以绰罗斯为宗主,其大台吉称汗王、余小台吉俱为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