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行日录
书名。清王昶(字德甫,号述庵,又号阑泉,江苏青浦人)撰。作者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十月初十由北京启程,三十四年三月初五抵腾越(今云南腾冲)。记所见闻,书中山川崖谷之奇,花草景物之胜,杂以缅事传闻,率多详确可信,惟纪民俗传说故迹,或讥其附会,或以为其事不足取。有《春融堂集》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书名。清王昶(字德甫,号述庵,又号阑泉,江苏青浦人)撰。作者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十月初十由北京启程,三十四年三月初五抵腾越(今云南腾冲)。记所见闻,书中山川崖谷之奇,花草景物之胜,杂以缅事传闻,率多详确可信,惟纪民俗传说故迹,或讥其附会,或以为其事不足取。有《春融堂集》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傈僳族民间乐器名。用竹片精心刻制的一种口弦。流行于云南怒江等傈僳族地区。有一片弦和三片弦两种。一片弦是拉拨簧片而发音,三片弦是用手指直接拨动弦片振簧而发音。一般作舞蹈伴奏,也有自娱时演奏的。多为青年妇
书名。又名《滇记》。1卷。署名“明杨慎撰”。实由无名氏将白文《白古通记》、《玄峰年运志》译成汉文,加入有关史籍之记载,稍事编纂,最后由杨慎“删正”而成。约成书于嘉靖(1522—1566)初年。内容主要
见“左国城”(458页)。
蒙古森林诸部(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汉译“林木中百姓”)之一。又作客列木臣。蒙古语意为“捕青鼠者”,以其地盛产青鼠,居民以猎取青鼠为业,并以之与他族交换,故名。居住于巴儿忽真隘(约当今贝加尔湖东巴尔
契丹传说中的远古国主。见载《契丹国志》。为一骷髅,在穹庐中以毡盖之,人不得见。国有大事,则杀白马灰牛以祭,变人形主事。事毕,入化骷髅,后因人偷视,不复在。
敦煌莫高窟17窟藏文题记之遗存。共3行,墨书,题于门壁土墙之中上部,文字被门框划残,遂难窥全貌。从文字看当是吐蕃文字改革后者。所存残文义为“甘州之众人……之……每……谒见之后……(献)九(匹)氆氇……
古郡名。秦置,治所在江州县(今四川重庆市北,嘉陵江北岸),属益州。辖11县。与南郡境内诸族统称为※巴郡南郡蛮。多为※廪君蛮或※槃瓠蛮后裔。东汉兴平元年(194),分置永宁郡与巴郡,治所在阆中县(今四川
古地名。东晋末高句骊据有辽东地区后,以故辽东郡治襄平城在辽水(今辽河)东改名。故址为今辽宁省辽阳市老城。隋炀帝征高句骊曾进围此城。唐太宗为攻此城,曾与士卒同运石“填堑”。攻克后,城内有户4万,以其地为
清雍乾年间与准噶尔部的互市。始于雍正六年(1728)。初仅为贡外携货贸易。贸易额一般在数千两至万余两白银。乾隆四年(1739),准噶尔、喀尔喀两部勘分牧界后,因噶尔丹策零奏请,清廷准其商队每4年定期至
即“哈喇塔勒”(16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