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焉耆—龟兹文

焉耆—龟兹文

公元3—9世纪居住在中国新疆操印欧语的居民使用的一种古代文字。20世纪初发现于新疆的库车、焉耆和吐鲁番等地。它所记录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东支。由于这种语言过去很长时间被认为是“吐火罗语”,所以这种文字以前又被称为“吐火罗文”。专家们根据已发现的文献,对这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了分析,认定它有两种方言:一种主要分布在焉耆—高昌(今吐鲁番)地区,取名为“甲方言”或“甲种吐火罗语”;另一种主要分布在古龟兹(今库车)地区,取名为“乙方言”或“乙种吐火罗语”。这两种方言的动词词义和变化各成体系,差异较大。学者们对“吐火罗语”名称的讨论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后来的研究成果证实,所谓的吐火罗语即为焉耆—龟兹语,并且二战以后法国考古队又发现了真的“吐火罗语”,于是从80年代开始,原来的“吐火罗文”旧称改名为“焉耆—龟兹文”。焉耆—龟兹文字母采用的是印度婆罗米文的中亚斜体字母,字体和于阗文较相似。焉耆—龟兹文文献比较丰富。各国现已刊布的文献有数十种。在文学作品中有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长达27幕的剧本《弥勒会见记》,有演唱故事《六牙象本生故事》、《哑躄贤者故事》、《须大拿太子故事》、《福力太子故事》等,诗歌有《箴言诗集》、《摩尼赞美诗》等。宗教文献主要是佛教经卷,如《法句经》、《佛所行赞》、《一百五十赞颂》、《福力太子因缘经》、《托胎经》、《辨业经》、《饿鬼经》等。此外,还有不少其它方面的文献、如字书、公文帐册、医学著作、史料和题识等。这些文献中大部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德、俄、日等国的所谓探险家所得,现分藏于柏林、巴黎、圣彼得堡、伦敦、新德里、东京等地。研究焉耆—龟兹文献的主要是德国、法国、日本、比利时等国的学者。中国学者季羡林也发表过很有价值的论文。战前各国的研究以焉耆语文为主,战后逐渐转向龟兹语文。

猜你喜欢

  • 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右翼左后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土拉河、喀鲁哈河合流处。东至萨喇博罗图,西抵珠格楞岭,南临达什隆山、北接本部右翼左旗。有佐领1。会盟于汗阿林盟。雍正八年(1730)析郡王车木楚克纳木札勒所辖佐领置,命朋素克喇

  • 萧观音奴

    辽代将领。字耶宁。奚族。为奚王萧搭纥孙。辽圣宗朝入仕。统和十二年(994),为右祗候郎君班详稳。迁奚六部大王。旧制,俸秩外所给獐鹿,皆取于民,为减民负担,奏止,受纳,罢之。二十年(1002),为先锋,

  • 白裤瑶

    汉人对部分瑶族的称谓。自称“瑙格劳”,意为“白人”。因男子都着长略过膝绣红色直条的白色灯笼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广西南丹和黔南荔波县境。历史上长期受外族莫氏土官的统治,被迫住在贫瘠的山区,至解放前夕,还

  • 恩庆

    ?—1865清朝大臣。蒙古正黄旗人。咸丰七年(1857),以古城领队大臣,赏副都统衔,任驻藏帮办大臣。八年,以里塘喇嘛争充副堪布一缺,纠众抢掠,土司喇嘛撤站,以致道途梗阻,派兵前往开导,迅速安站。九年

  • 跳丧

    土家族丧俗。亦称跳牌、跳流落。丧家在亲朋悼念亡者时举行的一种击鼓踏啼活动。一般在晚上举行。湘西凤凰等地由流落主持。流落(似汉族道士)身着法衣,杀牲祭祀,可视丧家贫富而定杀牛或猪、羊、鸡等。跳牌时,由流

  • 包衣佐领

    即“内佐领”(307页)。

  • 阿喇纳

    ①清朝将领。蒙古族。土默特部人。归化土默特左翼都统※古禄格第五子。初任佐领。康熙二十五年(1686),袭都统,掌土默特左翼,驻守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二十七年(1668),选兵与副都统阿迪侦御准

  • 施秉县

    县名。位于贵州东南部。元朝时,置偏桥中寨蛮夷军民长官司、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长官司、施秉前江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以偏桥中寨故地置偏桥长官司,以施秉前江故地置施秉蛮夷长官司,

  • 东北回民联合总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回民群众团体。1946年12月25日,在东北解放区哈尔滨市成立。以刘振寰为正主任,丁铁石、李子华为副主任,马德宗、丁溪野、高乾元等7人为委员。并在佳木斯、绥化、海伦、北安、四方台、呼兰

  • 南夫余

    朝鲜半岛古百济国的别称。百济始祖温祚王自卒本夫余(一作夫余或高句骊国)南迁至今朝鲜半岛汉江以南的西部地区立国,并以扶余为姓,也称其国为南夫余。朝鲜忠清南道曾有地名曰扶余。《黑龙江志稿》也称今松花江与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