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府
清代新疆府名。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喀喇沙尔直隶厅改置。治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辖新平(今尉犁)、轮台、婼羌(今若羌)3县。管领村庄130处、28驿站、8卡伦及南路旧土尔扈特、珠勒都斯中路和硕特4札萨克游牧地。隶阿克苏道管辖。辛亥革命后改为县。居民25000余人,有蒙古、维吾尔、回等各族。信仰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农牧兼盛。
清代新疆府名。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喀喇沙尔直隶厅改置。治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辖新平(今尉犁)、轮台、婼羌(今若羌)3县。管领村庄130处、28驿站、8卡伦及南路旧土尔扈特、珠勒都斯中路和硕特4札萨克游牧地。隶阿克苏道管辖。辛亥革命后改为县。居民25000余人,有蒙古、维吾尔、回等各族。信仰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农牧兼盛。
见“排瑶”(2037页)。
? —692唐时西域于阗王。姓尉迟氏。上元(674—676)初,助唐击吐蕃。次年,唐朝以其地置毗沙都督府,下辖10州,授其为都督。垂拱三年(687),遣使朝唐。天授三年(692)卒,子尉迟璥嗣职。
见“卢国”(549页)。
清代伊犁起义军首领。旧译婆鲁屋拉。维吾尔族。新疆伊犁人。千户长伊不拉音之子。同治三年(1864),参加伊犁维吾尔族、回族人民反清起义,被推举为义军“艾米尔” (军队首领)。五年(1866),举兵攻克伊
明代湖广保靖州(治今湖南保靖县)土官。土家族。大喇巡检司土舍※彭惠子。承袭大喇巡检司土舍,协理司事。嘉靖三十五年(1556),应调随征浙江倭寇。次年,追剿倭寇至淮安梅口,纵火焚倭舟,获大胜,为国立功,
见“佛宫寺释迦塔”(1097页)。
阿昌语音译,意为“好儿子”。旧时云南阿昌族地区对村社头人的称谓。原为农村公社时期村寨首领,由村社成员共同推举有办事能力和尽心尽力为村社成员服务的人担当,故名“好儿子”。主要职责是主持村社定期分配耕地,
清代西藏门隅地区所置宗之一。相当于县。亦作僧格宗。藏语音译,意为“狮子堡”。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东南部,门隅中部的色拉山南麓。此与错那宗吸乌地同属一个宗。相传为错那宗宗本(县官)的薪俸地。本宗本由降喀宗宗
即“乌孙部”(334页)。
557—628隋末唐初大臣。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徙居昌黎(今辽宁朝阳),后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擢左武卫将军。大业九年(613),与宇文述共破礼部尚书杨玄感叛军,以功迁左